上一期  下一期  |  上一版  下一版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第4版:中国石化报04版
用户名 密码
文章检索
  日期检索










































头顶天山鹅毛雪 面对戈壁大风沙

2022年04月11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武敏
16.8K

    武 敏

    1986年,父亲跟随爷爷的脚步成为一名石油人,走南闯北,那段石油生涯成了他激情燃烧的岁月。

    父亲初踏入塔克拉玛干沙漠驻地,就得先挖一个地窨子,用木板、柳条帘子和油毡纸盖上,地下搭一个小土炕,行李铺盖才有地方放。用木方子和粗毛毡钉一个简单的门,宿舍就建好了。

    夏季的夜晚,成群的蚊子犹如轰炸机一样不停在头上盘旋,叮得满身都是包,奇痒无比。碰上雨季,外面下大雨,地窨子里下小雨,雨水大的时候,从地面还往地窨子里灌雨水。

    冬季更是难熬,井口冻了,把井口烤化了,人冻得像筛糠一样全身哆嗦。当时取暖主要依靠烧落地原油,燃烧后黑油烟把工人的脸熏成黑色,只有牙齿是白的。大家还互相取笑说像黑旋风李逵,苦中作乐。

    “当时我们不问吃什么,不饿倒病倒就继续干活儿。”父亲说起当时的伙食,感触尤深。

    因为运输不便,每到后半月,食堂开始半粮半菜供应,两个馒头和几条咸菜的餐食并没有影响大家工作的满腔热忱。在井场抬完铁管,午餐时席地而坐吃干馒头就着咸菜条,领导给大家讲油田大发展、讲原油产量,同事们讲工作中的故事。

    父亲当时在西北石油局当驾驶员。一次行驶任务是从驻地沙漠到库车县城,行驶路程有七八个小时。为不影响开工用料,必须连夜赶路,父亲开着一车旧式“大解放”出发了。

    那时的路况不好,道路崎岖、弯多路陡。待晚霞沉入西边天际、夜幕渐渐合拢时,父亲已驱车进入大山深处,山峰耸立,夜色如墨,蜿蜒曲折的路上一人一车愈显形单影只。父亲将车灯打得雪亮,小心地沿着山路行驶。忽然,他感觉车身一颤,“不好!车坏了”。那时的车又老又旧,半路出毛病是常有的事。

    父亲跳下车,用嘴叼着手电筒,双手打开“大解放”的引擎盖。山里风大,他打着寒战趴在车上检查故障。凭借着一身过硬的修车本领,父亲很快发现是油管断了。然而,就在他将车修好刚想松口气时,眼前的一幕让他傻眼了。车动了!车在向后溜,而不远处,就是悬崖!父亲猛地一把打开车门,纵身跳进驾驶室,刹车、点火、启动,车身向前一窜,稳住了!此时他才感到心“怦怦”直跳,望着悬崖峭壁,脑门上出了一头冷汗。

    我听着父亲惊心动魄的故事,脑补着当时的画面,想象着他独处险境的一刻。“你怕了吗?”我问父亲。“当时不怕,但后来想想有点怕。不过这有啥,没点特殊经历哪能叫石油人。”父亲看着我们担忧的表情哈哈笑着。

    父亲常说,进入石油门就穿石油服、干石油活儿、吃石油饭、想石油事、唱石油歌。尽管时光苍老了父亲的容颜,但为油田奉献的点点滴滴,“头顶天山鹅毛雪,面对戈壁大风沙,为祖国找石油,天不怕地不怕”的信念却永远刻在他的心里。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peat标签中缺少Article标签
中国石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