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  上一版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第8版:中国石化报08版
用户名 密码
文章检索
  日期检索










































钻井人的“探月之旅”

2022年03月18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李守峰 许 颖 张 保
16.8K

    ●李守峰/口述 许 颖 张 保/整理

    我叫李守峰,是中原石油工程技术公司的一名员工。2022年1月中旬,临近春节,在外工作的人们开始陆续回家过年。我和我的同事陈浩却踏上了去往非洲工作的旅程。

    我俩都是第一次出国工作,这对我们来说就像一次“探月之旅”,既好奇,又有点恐慌。虽然出国前参加了公共安全培训,打了加强针,但说没有心理负担那是假话。新冠疫情风险、当地政局不稳,让这次海外工作经历带有一点历险色彩。

    从国内出发,我带了4个包,1个28寸的旅行箱、1个背包、1个手提包和1个电脑文件包。其实,我的个人物品很少,基本上都是给单位捎的急用生产物资。一路上,我们做了3次核酸检测,因为担心经中转国到非洲的路上核酸检测证明过期。

    飞机上10多个小时,为避免上洗手间,我们不敢喝水,全程戴着口罩,穿着防护服。到了非洲当地,我们用酒精给对方和行李消毒杀菌。非洲公司负责人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帮我们办理了当地的电话卡和工作卡。

    隔离期间,我和陈浩就已进入工作模式,每天熟悉设计要求,制定施工方案。我们从事的工作是钻井液技术服务,这项工作需要多方单位紧密协作,不仅要保证钻井液各项性能达到设计要求,而且要和井队工程、录井、固井等单位默契配合。钻井作业井下出现异常,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卡钻、井喷等事故。

    我们钻井队在新区块17区,中原石油工程6区基地距离钻井队200多公里。通过商议,我们两个做了分工:我先在基地清点测试仪器、调配试剂、盘点钻井液处理剂,装车上料送井;陈浩则直接赶往钻井队现场开展工作。

    我们预估了可能遇到的困难,可到了现场还是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以前在6区干的是700多米的浅井,现在新区块设计井深3000米,且生产用水硬度高、碱性大,需要重新做配方实验。陈浩的工作量加大了很多,每天夜里零点后还要将报表发给监督,有时忙得不可开交,一天只吃一顿饭。7天后,我上井和他会合时发现他瘦了一圈。我心里特别难受,对他说:“好兄弟,我来了,放心休息吧,别把身体累垮了。”

    国外的工作模式和国内有很大不同,没有强大的后勤保障,很多事情都要自己想办法解决。井队很多师傅都是一专多能,叉车、卡车、吊车都能开,厨师得了马来热病,电气师和机械师立即替补,厨艺不比专职厨师差。

    我们需要教会当地雇员操作方法,但是很多雇员英语不太好,基本上只能听懂一半,另一半要靠手势动作来弥补。进行卸车、加料等危险作业时,我们要监护好雇员。他们都是新手,没接触过钻井,容易出安全问题。

    井场地处偏僻,通信网络不发达,发文字信息都要等待一会儿。有时发文件,需要先从电脑拷贝到手机上,再拿着手机找一个网络信号好的地方发送出去。这里没有任何娱乐设施,也不能离开井场。所以,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调整好心态,找点自己感兴趣的事缓解工作压力。

    有人会问,既然国外钻井工作那么危险、条件那么艰苦,你们为什么还要去呢?我想说的是,公司开拓一个海外市场不容易,不能轻易丢掉;非洲这片热土,有一群淳朴的黑人朋友;我们也是从无到有,从苦日子一步步干出来的,尽力帮他们走出困境,跟上时代的脚步,这本身就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peat标签中缺少Article标签
中国石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