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  上一版  下一版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第5版:中国石化报05版
用户名 密码
文章检索
  日期检索










































SEI的“超常”速度

半年完成设计任务,一年半实现工业化试验
2022年02月15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王桂根 白飞
16.8K

    □王桂根 白 飞

    2021年8月25日1时,距裂解炉“吃进”原油已过去10余个小时,一项关键工艺指标还未稳定。集团公司高级专家何细藕不顾疲惫,带领现场开车团队将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又捋了一遍。“根据现场情况判断,装置稳定运行只是时间问题!”经过仔细分析和冷静判断,他给大家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凌晨3时,各项指标终于趋于正常,中控室里响起了一片掌声。但对于试验来说,这仅仅是开始。随后,项目团队在现场又奋战了30多个日夜,顺利完成了天津石化工业试验,取得了原油蒸汽裂解制乙烯这项“卡脖子”技术的重大进展。

    早在2019年,中国石化就组织相关部门和科研单位联合攻关,开始探索原油裂解技术工业化应用。SEI(中国石化工程建设有限公司)作为CBL裂解团队的牵头单位与合作开发单位,在前期深入调研及研究基础上开展了一系列开发课题的立项和攻关。2020年,他们充分发挥炼化一体化优势,以工程咨询、工程研发、技术开发三者相结合的模式,组建了塔河炼化利用顺北原油100万吨/年乙烯工艺包开发团队。

    技术团队将轻质原油裂解方案研究、塔河百万吨级乙烯的可行性研究、工艺包开发深度结合,在关键技术上取得了一系列突破,通过研究、方案对比与优化,确定了裂解原油的裂解炉总体技术路线及工艺流程,并完成了供可研用的100万吨/年乙烯工艺包。2021年4月,他们打破常规,利用塔河炼化原油裂解的研究成果,与天津石化等单位紧密合作,按节点完成了工业试验的可研报告、设计方案等内容。

    为攻克“卡脖子”技术,SEI研发团队以问题为导向,围绕原油裂解中的8个难点进行攻关。仅针对原油闪蒸控制系统这一重点难题,他们就谈论研究了十余次,形成了几十条会议纪要。在试验方案上,SEI与北化院、天津石化等单位紧密配合,多次进行优化调整,尤其是投料切入原油及退出原油的方案、试验取样条件确定等。正是在这样不断推翻论证的过程中,研发团队得到了可工业化应用的最优技术方案、开车方案和试验方案,确保了原油裂解工业试验一次成功。

    仅用半年就完成了所有设计工作,不到一年半就完成了原油蒸汽裂解首次工业化应用和相关工业试验任务,这“超常”的速度归功于SEI团队打破常规的创新尝试,得益于集团公司的统一协调、“十条龙”攻关参战单位的紧密协作。他们牢牢把握自主技术创新的主动权,不仅打破了一项项国外技术封锁,而且申请了6项发明专利,还有多项专利正在申请中。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peat标签中缺少Article标签
中国石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