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  上一版  下一版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第6版:中国石化报06版
用户名 密码
文章检索
  日期检索










































让每一米钻遇储层都发挥最大产能

2022年01月24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尹 琅 卢 丽 邱 玲
16.8K

    □尹 琅  卢 丽  邱 玲

    地质专家把致密气藏的储气空间比喻成毛细血管网络,压裂是连通这些网络的关键利器。

    西南油气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通过升级体积压裂技术,多点串联储层裂缝系统,让每一米钻遇储层发挥最大产能。截至目前,这项新技术已现场试验21井次,平均单井获日无阻流量33万立方米以上。

    工艺升级,增强改造进攻“火力”

    川西中深层致密砂岩气藏储层物性差,且砂体呈典型的“窄河道”型展布,经过近30年开采,现有调整井开发就像在骨头上剔肉,增产改造面临储层供给能力差、单井稳产能力弱、产量和效益难达标等一系列难题。

    “要改造Ⅱ、Ⅲ类及以下低品质储层,压裂就要尽可能多连通天然微裂缝并增大人工造缝对储层的控制体积,才能让涓涓细流汇成大江大河。”西南油气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酸化压裂技术中心主任王兴文说。

    该院联合高校及行业相关单位,开展储层可压性评价、应力剖面及孔渗性研究、射孔裂缝扩展模拟,优化形成了高密度裂缝布置技术,为扩大储量动用范围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此基础上,技术人员优化调整裂缝扩展形态、造缝体积和产能目标,形成了以“密切割、大排量、变粒径多级强支撑,暂堵转向、变黏压裂液”为核心的体积压裂技术。

    液体突破,提升网络连通效能

    压裂液就像人体的血液,对压裂改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压裂施工中,有时需要降低压裂液摩阻,有时又要增强压裂液黏性,及时改变黏度性能指标,才让人工裂缝的铺砂效率和连通效能再上新台阶。”该院油化研究所所长兰林说。

    自主研发化学添加剂是降本增效的重要途径。技术人员通过大量室内试验,优化降阻剂和悬浮溶液,研配出溶解速度快、黏度调节便利的耐温抗盐乳剂降阻剂液体配方,可实时调控压裂液黏度。他们还研制了智能加注设备,实现远程控制添加剂加入。

    截至目前,该院自主研发的变黏压裂液已在现场试验6口井,平均降阻率达78.3%,实现了“大排量施工、少液多砂、高连通效能”的体积压裂施工目标。

    工具给力,充分释放地层潜能

    “压裂井下配套工具性能上的突破,解决了川西中深层气藏低成本开发的‘卡脖子’问题。”该院采油气工程高级专家刘林说。

    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是提质增效的命脉。技术人员通过增强井下作业工具的特殊功能属性,优化钻完井方式,减少工程作业工序,降低开发成本,增强单井改造效果。

    近年来,技术人员在自主研发的无级智能滑套组件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工具+工艺”的创新途径,优化形成了基于无级滑套的套管分段压裂完井技术,为体积压裂大排量施工提供了优质井筒条件,让单井压裂效果实现质的飞跃。

    截至目前,升级版的体积压裂技术在中江气田沙溪庙组气藏已试验12井次,其中,江沙318HF井测试产量为同层位邻井的22倍,日无阻流量超百万立方米;在东峰场区块须家河组气藏已试验5井次,单井日产气超18万立方米。

    在“工具+工艺”的创新实践中,川西难动用储量得到有效开发,夯实了中深层稳产阵地。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peat标签中缺少Article标签
中国石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