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  上一版  下一版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第4版:中国石化报04版
用户名 密码
文章检索
  日期检索










































广州石化裂解装置压缩机班班长刘立新,是装置重大技术革新及解决生产难题的行家里手,尤其在裂解三大机组的运行维护和故障排除方面有独到之处,因此在广州石化被誉为“机王”。近日,刘立新获“大国工匠”称号

“干出成果,干出实绩,干出形象”

2022年01月21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黄敏清 肖佳宇 龚金萍
16.8K

刘立新检查裂解气压缩机油路系统过滤器压差。

黄敏清 肖佳宇 龚金萍

扎根一线,深耕石油化工行业38年,广州石化裂解装置压缩机班班长、中国石化特级技师刘立新带领裂解压缩团队攻坚克难,创行业裂解三大机组(乙烯压缩机、丙烯压缩机、裂解气压缩机)连续安全平稳运行长周期纪录。他是装置重大技术革新及解决生产难题的行家里手,尤其在裂解三大机组的运行维护和故障排除方面有独到之处,被誉为“机王”。

由于成绩突出,刘立新获集团公司“技术能手”“安全先进个人”等称号。近日,在中国能源化学地质工会开展的“大国工匠——能源化学地质篇”(第七季)学习活动中,刘立新获“大国工匠”称号。

攻坚克难有思路

刘立新先后完成28项技术攻关,解决了装置59项技术难题,创造了行业内采用四段压缩裂解装置连续运行1672天的纪录

“老刘一出手,就知有没有。”“老刘,这个问题你怎么看?”当装置出现问题,日常工作遇到困难时,大家总会想到“老刘”——刘立新。作为装置的技术大拿,刘立新总能凭借精湛的技术、丰富的经验快速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

为实现安全绿色效益大修目标,刘立新近期主持了裂解装置开停工大物料回收方案制定、工艺流程设计、审查及优化工作,系统投用后解决了装置的环保停工问题,停工过程回收物料600多吨,增效240万元;在汽轮机增效降耗改造项目中,他提出汽轮机改用刷式密封、高压蒸汽外管网降阻优化等方案,使汽轮机高压蒸汽用量每小时减少了5吨,每年可创效益800万元;针对裂解气压缩机换热器E1330/E1350堵塞问题,他创新提出“双并联”方案,降低投资和施工成本100万元。

作为广州石化公认的“机王”,近年来,刘立新围绕制约裂解机组长周期运行问题,先后完成28项技术攻关,解决了装置59项技术难题,确保了三大机组安稳长满优运行,创造了行业内采用四段压缩裂解装置连续运行1672天的纪录;8次处理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险情,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1500万元。

发明创新有想法

“办法总比困难多,是问题就一定会有解决的办法,小改造也能创造大效益,创新就是对细节的精益求精”

装置的人都知道老刘“爱折腾”,但他从来不折腾人,而是折腾他认为在生产中不完美的事。刘立新始终认为:“办法总比困难多,是问题就一定会有解决的办法,小改造也能创造大效益,创新就是对细节的精益求精”。

在日常生产中,经常会出现一次阀或管线堵塞的现象。一般的疏通工具只有简单密封或无密封,不耐高压。“爱折腾”的刘立新坐不住了,带领技术骨干设计制作了一种自带填料函密封结构的阀门,在使用过程中可以通过疏通器自带的阀门来判断堵塞部位是否通畅的疏通器,解决了一次阀门堵塞带压疏通的难题,并成功申请专利。

针对现有分离装置不能很好地对排放出来的油水混合物进油水分离的问题,刘立新通过两年的研究与实验,发明了一种新型油水分离装置,经过多层分离,彻底消除了安全环保隐患。

创新永无止境。刘立新发明的调节阀应急抢险工具,解决了裂解气透平LP阀杆弯曲卡涩问题;发明的集管分配器,使裂解气系统在装置大修停工过程中实现高效吹扫,实现系统提前8小时交出检修。

近年来,刘立新的创新成果先后13次获“广州石化科技进步奖”,其中3项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

团队建设有办法

“光靠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把大家都培养成优秀的技术人员,凝聚团队的智慧,才能真正为装置安全平稳生产保驾护航”

走进刘立新的办公室,书架上、桌子上最多的就是记着密密麻麻笔记的文献和专业书籍,不同颜色的记号标注着不同的重点。他不仅自身善于学习和积累,更乐于将自己的绝活儿与大家分享。

“裂解装置工艺复杂,光靠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把大家都培养成优秀的技术人员,凝聚团队的智慧,才能真正为装置安全平稳生产保驾护航。”刘立新说。

他通过不断摸索,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培训方法。他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帮助初学者理解及提高;对有一定基础的人,他讲深讲透,要求掌握全面;对基础扎实的骨干,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近年来,刘立新带领的徒弟中有5人成为装置专业技术骨干,4人成为压缩机岗位班长,徒弟陈崇洁在2020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乙烯装置操作工竞赛中获得铜牌。从他班组出来的员工,成为各装置争抢的“香饽饽”。

2018年,以刘立新名字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刘立新带领团队成员,再接再厉解决生产难题。如通过并联换热器,投用丙烯机不凝气送至轻催装置回收流程,解决了丙烯机出口压力不稳定问题;通过改造真空减黏系统,解决管道易堵塞等问题;提出“全凝开车法”并成功运用于裂解气压缩机透平单试与开车过程,解决了系统开车初期过程存在超高压蒸汽量不足的问题,保证机组一次开车成功。

此外,刘立新通过“技师讲授法”“典型案例分析法”“核心技术讨论法”“头脑风暴法”等不同形式的培训,为一线员工提供交流学习平台,使团队迅速成长。3年来,工作室累计培养出技术骨干36名,先后获“广州石化优秀QC成果奖”“广州石化科技进步成果”20项次。

刘立新连续多年被邀请担任集团公司燕山培训中心客座教师,并被聘为集团公司业务竞赛、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裁判员。

“干出成果,干出实绩,干出形象,才能无愧于‘大国工匠’这一称号,才能无愧于公司对高技能人才的关爱。”刘立新言语诚恳。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peat标签中缺少Article标签
中国石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