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  上一版  下一版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第4版:中国石化报04版
用户名 密码
文章检索
  日期检索










































广东中山石油安全部计质量管理员杨应标,从业17年,攻克了一系列技改难题,先后获6项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为企业增量创效作出突出贡献。近日,杨应标获“大国工匠”称号

“用创新和技能,助力扩销增效”

2022年01月21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田 花 许华泰
16.8K

杨应标读取20升标准罐油品数据。

    田 花 许华泰

    油品数量和质量是关系油品销售品牌形象的重要一环,而广东中山石油安全部计质量管理员杨应标的工作就是管理所属加油站油品数量、质量和环保,确保加进顾客油箱中的油品质优量足。经他研发的技改设备,总是能消除一线加油站油品数质量工作中的痛点,成为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劳动强度、实现增量创效的利器。

    从业17年,杨应标从一名技校生成长为技能大师、省级劳模、国家级工匠,先后获6项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为企业增量创效作出突出贡献。近日,在中国能源化学地质工会开展的“大国工匠——能源化学地质篇”(第七季)学习活动中,杨应标获“大国工匠”称号。

    工作中的“小窍门”

    小技改的成功,让杨应标尝到了发明创效的甜头

    2004年,杨应标从中山技工学校毕业进入加油站,成为加油员。参加工作一年后,他被选入中山石油加油站数质量后备人才队伍,跟着师傅一起学习油品数质量专业知识。

    从那时起,杨应标把全部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工作学习上,发挥模具专业的优势,手工绘制设备模型图,不懂的符号书里查,不明白的电路到现场,将每根接线端子逐个对照。

    2009年,已经成长为片区数质量管理员的杨应标,开始琢磨工作中的“小窍门”。于是他设计出了杂质过滤网,安装在加油机管线与排空设备管线之间,可有效避免杂质在销售环节流入车主油箱,这个“小发明”很快被推广使用。

    正是这次小技改的成功,让杨应标尝到了发明创效的甜头。2010年,杨应标发现,加油站在开展大规模改造时,大量油罐、地下管线和加油机管线亟待进行排空作业,以尽快恢复营业,而当时的排空作业,还需要通过油罐车与管线等设备连接注水的方式,收集排出的余油,而油罐车租赁价格不菲。

    在连续一个星期把自己关在油站的杂物间后,杨应标用各种陈旧的零件组装了一个一米高的油水分离桶,这个桶有卸油口、排水口、过滤网等装置,将余油倒入后,水杂和油品因密度不同自然分离。这个小发明不仅解决了余油储存的问题,而且分离水杂一步到位,余油可直接回罐,既方便又省钱。

    装置投入使用后,每年为中山石油节省近15万元的油罐车租赁费用。而与油水分离桶配套使用的三头分线器,通过增加密闭接头的方式,解决了以往排空作业单次排枪数少、耗时长等问题,极大提升了排空作业效率,保障了油站复营率,年创效超600万元。

    2020年5月,杨应标发明的三头分线器和油水分离桶新式排空设备,成功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成为广东石油首个发明专利。

    攻坚创效立新功

    杨应标带领团队研制出加油站密闭式接卸油油品质量外观检测装置,捧回当年“粤油创e星”大赛“金星奖”奖杯

    “以前用标准罐校验油枪,每校验一把枪,就要去回一次罐,每次校验不仅时间长,还存在罐体倒伏、油品泄漏风险,劳动强度大,一个人完成不了。有了这个回收装置就轻松多了。”杨应标团队研发的油品高效回收装置投入使用后,成为员工开展油品校验工作时抢手的“香饽饽”。

    校验加油机准确度、清理油罐水杂和车辆混油油品回收,是加油站最常见、最耗时的油品数质量日常工作。杨应标团队研发的油品高效回收装置,由20升标准罐、储油箱、固定支架等众多备件构成,该装置操作简便,可解决水平调节不准确、装置运行中油气蒸发、回罐时余油卸不尽、装置移动安全等问题。

    回收装置在一线加油站推广后,收到了校验现场人员和校验时间均减少的“双降”效果。以校验一个油站16支加油枪准确度为例,使用该装置,完成校验时间从过去的100分钟以上,缩减至现在的25分钟以内,校验油品回罐次数从过去的16次减少至现在的4次,收到了“多次校验、一次密闭回罐”的效果。每年校验12次,相当于每座油站增加了12.8小时销量,为增量创效提供了坚实助力。

    2021年,在推广使用回收装置的基础上,杨应标带领团队成员又研制出加油站密闭式接卸油油品质量外观检测装置,实现了加油站接卸油环节油品质量检测的全密闭式操作,并因此捧回当年“粤油创e星”大赛“金星奖”奖杯。

    新时代的“加油郎”

    “得培养更多高水准技能人才和一线员工,提升油品数质量工作本质安全水平。”

    虽然只有41岁,但杨应标这个年轻的“老师傅”如今已经培养了10多名优秀的技师和青年后备人才。他的工作室门口挂着多块牌子——杨应标劳模创新工作室、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油品数质量实操培训基地等。他所带领的创新团队中多名成员,先后获“中国石化技术能手”“集团公司青年岗位能手”“中山市劳动模范”等称号,甚至有的徒弟还独立开办了新的创新工作室,扩大技改攻坚范围。

    现在,除了继续做好技改创新,杨应标把大部分心思和精力都花在传帮带上。他说:“得培养更多高水准技能人才和一线员工,让他们能按规操作减少设备故障率,提升油品数质量工作本质安全水平。”

    目前,杨应标创新工作室已连续3年开办油品数质量脱产培训班,来自一线的加油员分36期参加培训,通过考核后,回到原加油站后均成为油品数质量工作方面的骨干力量。

    如今,随着智慧油站的打造实施,杨应标和他的团队正在投入新战场。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中山石油越来越多的青年员工都主动参与到技改攻关中来,形成了人人学技术、个个肯钻研的良好氛围。

    “在小技改、小发明这条路上,我已经走过17个年头。一个人是不是被人尊重、能不能实现人生价值,关键在于自己能否为企业、为社会作贡献。我认为,用创新和技能,助力扩销增效,这才是新时代的‘加油郎’。”杨应标如是说。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peat标签中缺少Article标签
中国石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