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  上一版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第4版:中国石化报04版
用户名 密码
文章检索
  日期检索










































新年心愿:我要坚持学习,大胆实践,带动更多青工一起开展技术创新,多突破一些思维“天花板”。

技术创新取得更多突破

2022年01月05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王宪伟
16.8K

    王宪伟

    “这次培训是一场头脑风暴,突破了思维的‘天花板’,感觉真是太棒了。”2021年,我参加了集团公司采油工高级技师55天的培训,每一天的学习和实操练习很累,但也很充实,收获满满。

    和我一起参加这次培训的,还有我们中原油田文留采油厂技术革新攻关小团队的3人。大家私下交流,都有这样的感受。

    我们一直配合很默契。程国权负责技改细节,对零部件组合很有心得;丁艳辉转行干采油工之前,是修造厂的车工,负责零部件的完善加工;我负责文字材料,几个青工帮助完成最后的幻灯片制作。

    十几年,小团队先后取得了27项五小创新成果,其中12项获得国家专利。近来,团队成员有了技术创新“天花板”的感觉。在采油生产现场,就是抽油机、流程、五小措施这些东西,改来改去,好像没啥创新改进空间了。

    高级技师培训完毕,我回到岗位,面对曾经熟悉的人和事物时,油然而生一种喜悦之情。油水井不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是连通的,水驱动油,可以通过调剖调驱等方式,改变地下水驱方向,实现合理采油。

    看着抽油机运转,学过了“确定合理工作制度”以后,知道最佳抽油机匹配组合,可以充分利用地层能量,达到供排平衡。授课的张老师说,学习这个原理能理解节能减排的意义,在工作中以低能耗、低成本赢得高产出、高效益。

    一起学习的江苏油田和西北油田的同学,也给我带来了新启迪。油田推动智能化、信息化建设。地下升到“云端”,恰恰也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大量契机和空间。我们之前的“天花板”感觉,正是面对智能化、信息化时无助的困惑。

    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我们团队成员觉得该做点儿什么,商量着研发一种管线快速补漏装置。中原油田所产油含碱含盐高,容易腐蚀管线,频繁穿孔对油气生产形成制约。如果管线快速补漏装置研发成功,就能提高油井开井时效,增加效益。

    两个月了,团队成员利用工余时间在电脑上画图纸、开展现场试验。虽然都是一些小改小革,但解决的都是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提高生产效率,大家干得很起劲儿。

    新的一年,我要坚持学习,大胆实践,带动更多青工一起开展技术创新,多突破一些“天花板”,保证现场生产安全高效,早日成为一名“蹲下能干活儿、站起能讲课、坐下能写作”的新时代工匠。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peat标签中缺少Article标签
中国石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