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  上一版  下一版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第6版:中国石化报06版
用户名 密码
文章检索
  日期检索










































挑战挖潜创效“天花板”

2021年12月21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彭 展
16.8K

    □本报记者 彭 展 文/图

    初冬时节,巴陵石化煤气化、苯乙烯等装置停车检修。该公司生产部副经理于江安深入现场,关注停车后退料置换和盲板隔离等工作落实,重点在盲板管理方面严格按集团公司总经理2号令要求落实能量隔离,会同各部门和运行部制定能量隔离执行的程序和标准,确保各装置安全交出检修。“越是岁末年终,越要抓好安全,不能掉以轻心。”于江安说。

    于江安2009年大学毕业入职巴陵石化。“刚入职就常听老师傅讲述中国人民解放军2348‘三线’工程(巴陵石化前身)建设的历史,深刻感受到老一辈石化员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以及听党指挥转战石化工业建设的精气神。当时,作为一名预备党员,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立足岗位,传承红色基因,努力工作。”于江安说。

    2010年,合成装置停工检修,车间原则上不让青年员工参与高风险项目。“那次正好有分子筛到期更换的检修项目,如果错过,就要再等7年,我就想亲身经历进罐作业,看看里面的结构。”于江安说。在他的积极争取下,经过安全培训后,终于进罐作业,参与完成检修任务,对设备内部结构也有全面的了解。后续多年的检修,只要大设备打开,于江安都会主动争取进入设备内部,了解掌握设备的结构和“脾气”。

    2019年,煤化工部有3个7500立方米的大氨罐要置换交出,进行检测。有了近十年的摸索积累,于江安勇于接下“军令状”。他组织同事通过反复尝试,大胆创新操作,用7个月完成3个大氨罐的置换,并收到了节约时间、安全环保、节水减排的效果,提升了氨罐本质安全。

    煤化工部合成氨老装置20世纪70年代建成投用,历经数十年不断优化检修后开车复工,挖潜空间似乎触到了“天花板”。对此,于江安决心挑战极限。2019年,他总结经验,创新提出实施引粗煤气和工艺蒸汽同步的新操作,并缩短开车用时1小时,硬生生挤出了效益。

    2020年伊始,于江安代管装置(车间)行政工作。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因为于江安的妻子是医护工作者,需要加班加点、随时待命,所以他们只能将两个年幼的孩子委托给父母照看。于江安与同事一起坚守岗位,并发动技术和管理骨干人员到一线班组倒班,补充基层力量。在做好抗疫工作的同时,装置团队克服关键设备泄漏、大机组故障等困难,保障了装置安稳运行。

    “那时我又萌生一个念头,力争突破合成装置225天长周期运行纪录。”于江安信心满满。在持续攻坚创效行动中,他又鼓起干劲,带领团队通过增加腐蚀监测点、加大隐患排查力度等措施,不断强化管理。整支队伍朝气蓬勃,与上游煤气化装置携手,创下A级(高负荷)连续运行262天的新纪录,全年装置能耗物耗创历史新低。于江安代表合成氨装置捧回公司2020年先进车间的奖牌。

    “今年是建党100周年,作为一名基层年轻党员干部,我感谢组织的关心和培养,征途漫漫,唯有传承红色基因,继续奋斗,才能巩固已有的成绩,并且把装置开得越来越好。”在巴陵石化“青春心向党、建功新巴陵”主题团日活动中,于江安登台分享了自己的感受。

    ◆图为于江安在公司生产总调度室查看现场生产运行情况。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peat标签中缺少Article标签
中国石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