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 日期检索
中国石化驻粤企业联合发布社会责任报告
乘改革东风 “粤”飞越高2021年12月20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在17.98万平方公里的广东省内,珠水穿行,明珠璀璨。这里是改革开放的“南风窗”,饮改革之活水,领开放之先风,广东石油、茂名石化、广州石化、中科炼化、湛江东兴等16家驻粤企业分布其中,形成了炼油、化工、油品、石油化工工程建设和产品销售等完整的中下游石化产业链,原油加工能力达5275万吨/年,乙烯生产能力达212万吨/年,成品油销售超过1750万吨/年,驻粤企业5年贡献利税3361.8亿元。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国石化成立38周年之际,驻粤企业盘点“十三五”期间在服务广东高质量发展、推动绿色发展、助力经济腾飞,建设幸福广东中所作的努力和贡献。 数说成就 “十三五”期间 驻粤企业5年 贡献利税3361.8亿元 实施“能效倍增”计划 累计投入超过109亿元 用于绿色环保建设 开展114项环保项目攻关 开发推广40个清洁产品 承担260多个省部级 创新攻关项目 开发超过100种化工新产品 508种新发明、新工艺 获国家专利授权 实现科技创效16.1亿元 20年间10次油品升级 2018年 完成全省国6油品升级 在广州、佛山、东莞等地 建成9座油氢合建站 年加氢量达300吨 自2010年起 累计投入超过8700万元 帮扶资金助力脱贫攻坚 2012年起持续开展 “情暖驿站”大型公益活动 4万多名志愿者服务 超过4200万春运返乡人员 端好能源饭碗 保障市场平稳供应 10月13日3时,茂名石化炼油厂区的中心控制室仍然灯火通明,联合八车间主任杨楚彬坐镇内操,指挥操作人员精细调节4号柴油加氢装置操作,在保障安全和质量的前提下,全力以赴增产柴油。 2021年三季度以来,社会能源压力骤增,迅速传递到柴油供应上。“增产、保供是第一要务!” 茂名石化、广州石化、中科炼化等企业喊出口号。他们承担着全国超过8%的原油加工能力,广东全省超过九成的原油都从这里延伸到全省各地。能源保供责无旁贷,他们及时调整生产经营安排,开足马力增产柴油。10月份柴油日均出厂量对比前9个月增长了40%,及时有效地缓解了广东市场和西南地区柴油供应紧缺压力,保障区域能源的有序供应。 在成品油供应终端,与2005年社会油荒不同的是,有了中游产业资源的加持,驻粤企业此轮的保供显得底气更足。2300多座加油站,精准摆布资源配送,预测库存消耗,在资源最紧张的时期,社会油站纷纷“惜售”“限供”的情况下,中国石化加油站依旧“不断供、不限供”,得到社会广泛赞誉。 共建活力广东 为美好生活添光加彩 以建设“中国第一氢能公司”为目标,驻粤企业加快从制氢、运输、网点、检测等全产业链条布局氢能应用落地。 相继建成了氢燃料电池供氢中心产能超过3000Nm3/h的煤制氢、天然气制氢及石脑油重整制氢装置。目前,广东石油已在广州、佛山、东莞等地建成9座油氢合建站,初步形成环珠三角氢能续航保供网络,年加氢量达到300吨。2021年11月建成的华南区首座氢气质量分析实验室,也为实现“每一克氢都是承诺”奠定了技术基础。 218吨全新的塑料产品刚从生产线下线即被抢购一空。这款由茂名石化自行研发的聚丙烯珠粒发泡料新产品,具有熔点更低、发泡倍率更稳定的特点,是汽车及外包装的高端环保新材料。 作为乙烯生产大省,驻粤企业每年生产的各种塑料制品可替代的木材达到了1600万立方米,相当于2660万棵碗口粗的树木,17万吨橡胶制品更可节省387万亩橡胶林的土地资源。 在广东,中国石化拥有华南区科研力量最强的石化研究院,“十三五”期间开发了61种环保新产品,12个新产品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成为“中国制造”的典范。 无论是在车水马龙的城市CBD,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还是在荒凉边远的山区、鲜有人烟的海岛,每天都有超过200万车主走进中国石化加油站,享受更清洁、更便捷、更丰富的能源供应服务。 12月7日,中国石化第1000座充换电站暨第1000座分布式光伏发电站点在广州金龙综合能源服务站正式投营。这标志着中国石化提前实现充换电站、分布式光伏发电站点“双一千”座的年度目标,也是中国石化加快转型升级、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实践,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建设美丽广东 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道路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面实施绿色低碳发展战略,统筹节能、减排、降碳一体化管理,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2021年12月,一款绿色的汽油成为深圳车主争相尝鲜的新宠儿。这款中国石化自主研发的“爱跑98”品牌汽油,从茂名石化、广州石化出厂到上市销售,仅用了不到两个月时间。随着国内消费升级,社会对更优质、更环保汽油的需求增大,“爱跑98”品牌汽油在深圳率先销售。事实上,早在12年前,这款英文名为“X-Power”的品牌汽油已经率先向香港地区供应。 助力油品质量升级一直在路上。2000年,中国石化在广东率先推行无铅汽油,接下来20年间10次油品升级,2018年完成全省国6油品升级。 经济发展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今天的炼厂,鱼游水池,鸟戏天空,采用深度除尘除雾技术,让催化裂化装置烟囱的“小白龙”消失,增设硫化氢回收装置,二氧化硫总排放量减少了65%,硫含量、颗粒物等空气环境指标全部优于国家环保排放标准;加油站和油库100%安装油气回收系统,油站气味不再难闻的同时,每年回收1万多吨油气,可供超过1万辆小汽车跑一年。 以五建公司等为代表的企业开发利用污染土壤固化、污染物还原、热脱附工艺、土壤阻隔、地下水修复、生物通风等多种技术实现污染土壤、地下水的修复治理,为华南到华东、华中等地承担了10多项土壤修复和地下水修复项目,以实际行动践行“碧水蓝天净土”的庄严承诺。 “十三五”期间,驻粤企业实施“能效倍增”计划,累计投入超过109亿元用于绿色环保建设,开展114项环保项目攻关,开发推广40个清洁产品。 坚持创新驱动 让“广东制造”走向世界 驻粤企业深入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快智慧工厂、智慧管道、智慧油站建设。 2019年5月17日1时28分,由广州工程设计承建的长度达4071米成品油管道,从湛江穿过通明海峡通往广西北海。508毫米直径的跨海输油管道一举打破了国内大陆同类项目中穿孔直径、管道长度的纪录。 依托5G工业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新技术,炼化企业加快推进传统厂区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建设,建成炼油中心控制室、行业首个5G防爆专网等,实现“无人仓库”“无人机巡线”等20多个场景的智能化操作。 2020年12月18日,西安石化一根运行超过12年的钢制烟囱徐徐倒下,这次拆除的“大脑”却在1680公里外的广州。在对比了现场火灾、爆炸以及危险物泄漏等安全风险数据后,指挥中心宣布绿色拆除成功,全程不超过半个小时。这是五建公司自行研发的AR智能拆除系统,集合了5G远程操控、安全远程诊疗、冷拆除、载荷式移位等新工艺于一体,不仅大幅减少传统人工拆除带来的安全风险,还大幅提高作业效率和环保系数。 近年来,驻粤工程企业坚定不移走“科技兴企”道路,将“广东工程”的口碑带到全国各地,并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相继承建了中东地区最大炼厂——科威特阿祖尔炼油厂、哈萨克斯坦阿特劳炼油厂等核心炼油装置和工程项目。 “十三五”期间,承担260多个省部级创新攻关项目,开发超过100种化工新产品,508种新发明、新工艺获国家专利授权,实现科技创效16.1亿元。 履行央企承诺 以“打造党和人民好企业”为己任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席卷而至。中国石化驻粤企业责无旁贷,投身防疫抗疫工作,全力打赢疫情防控和生产经营两场硬仗。 疫情初期省内口罩资源极度紧缺,在集团公司的统一指导下,茂名石化在10天内研发生产出熔喷布料,紧急上线两条熔喷布生产线,数百名志愿者昼夜不息支援地方企业口罩生产,快速缓解了熔喷布原料、生产线等口罩供应的源头紧张局面。2020年以来,驻粤企业累计生产熔喷布原料2583吨,熔喷布129吨。2300多座加油站24小时坚持保供,引进蔬菜、生鲜、消毒用品等民生物资的同时,对接123个口罩生产企业,为社会累计供应超过3000万只口罩。 积极响应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自2010年起,驻粤企业累计投入超过8700万元帮扶资金助力脱贫攻坚,通过派出驻村干部,修筑公路、水利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农业经济、就业支持、消费扶贫等措施,直接帮助7160人脱贫。2020年,驻粤企业31个对口支援和定点扶贫村全部脱贫摘帽。 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探索创新公益实践形式。自2012年起持续开展“情暖驿站”大型公益活动,9年来,4万多名志愿者服务超过4200万春运返乡人员。专注新就业形态,瞄准3000万卡车司机打造824座“司机之家”,提供餐饮、安全停车、休息房、淋浴、洗衣干衣等爱心服务,每天服务超过20万卡车司机;关爱环卫工人、快递小哥、外卖骑士等户外劳动者,建设109座“爱心驿站”,提供休息室、爱心早餐、小药箱、小书架等服务。 此外,驻粤企业成功打造了“爱民护路志愿服务”“寻找孤儿”“洁净海洋行动”“安静高考”等知名公益品牌,注册志愿者超过7200人,2021年志愿服务时长累计超过80万小时。 本版图文由广东石油记者站提供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