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  上一版  下一版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第4版:中国石化报04版
用户名 密码
文章检索
  日期检索










































林纯增:56年,
依然醉心测井中

2021年12月17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乔庆芳
16.8K

退休在家的林纯增在编写油田测井解释技术书。

乔庆芳

“爸,中午回来吃饭,请教你一个测井资料解释方面的问题。”12月7日,今年已经80岁的河南油田退休员工林纯增,接到大女儿林荆榕的电话,兴奋之情溢于言表:“现在河南油田测井解释工作遇到问题,我还会参与解释,这是我目前最开心做的事。”

1965年,林纯增毕业于北京石油学院勘探系测井专业。那年他24岁,被分配到胜利油田。上班的第一天,他在笔记本的扉页上写道:“我要在技术上精益求精,为祖国多找石油,这是我毕生的追求。”他把这句话当作一辈子的追求,兢兢业业醉心于测井解释领域,至今已度过56个春秋。

1971年8月7日,时任解释技术员的林纯增在南5井现场负责电测资料解释,解释出油层5层累计厚度6.70米,获日产原油2.94吨的工业油流。河南省作为我国第16个出石油的省份载入史册。南5井是河南油田的发现井,拉开了南阳盆地石油大会战的序幕。

1972年,林纯增接到大会战任务,带着测井队一行人奔波400多公里,从湖北赶往南五井。上级要求,必须现场测井、现场绘图、现场解释、现场出结果。

“先生产后生活,这是口号也是责任。”在“白天肚饿闹饥荒,夜里透过芦席棚瞅月亮”的艰苦条件下,南5井钻至2397.48米,大家终于见到期盼已久的油砂。“看到油砂,证明有油,那时的心情别提有多高兴了,至今无法形容。”提起往事,林纯增眼眶湿润了。

林纯增的妻子朱建英,也是油田科研工作者,朱建英主导的“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项目在1987年7月获国家技术进步二等奖。老两口在工作上相互支持。如今,林纯增的大女儿林荆榕继承父亲的事业,同样从事测井解释工作。

退休在家的林纯增从不闲着,编写了油田测井解释技术方面的书,还开办了相关学习班,来听课的络绎不绝。他说:“我要保证这些学员资料解释工作一定是合格的,解释的结论也一定不能错。”2012年,林纯增获得“光荣测井40年楷模人物”称号。

“探秘山河地,奔驰大漠丘。寻油三海外,归卧故乡秋。”这是林纯增对自己职业生涯的总结。从胜利油田到五七油田、河南油田、新疆塔里木油田、海外市场,56年来,他始终保持对石油事业的热爱,用乐此不疲的探索诠释了老一辈石油人的无悔人生。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peat标签中缺少Article标签
中国石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