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 日期检索
加强自主、集成、开放创新为打造技术先导型公司建言献策2021年12月09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李应成
观点:在自主创新方面,强化使命担当,聚焦关键核心技术,采用新方法手段,加快创新速度、提升创新质量。在集成创新方面,深化“应用研究-工程设计-生产应用”协同创新、集成创新,让科研成果接地气、可转化、见效益。在开放创新方面,联合高校、科学院、创新联合体,加强基础研究。 李应成 打造技术先导型公司,中国石化的突出优势是在油气开采、石油炼制、石油化工等传统领域,具有较为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和人才优势,拥有从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工业转化到市场推广的完整创新链、生态圈;主要短板是在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新兴领域,以及关键“卡脖子”项目上,一定程度上缺乏人才支撑、技术优势、产业链优势。 针对“卡脖子”领域,集中优势资源,强化指令性创新,充分发挥总部机关及项目承担单位组织协调作用、后勤保障功能,充分发挥技术专家技术决策作用,充分调动科研人员创新创效积极性,全力推进国家战略科技任务攻关。针对传统优势领域,加快推进技术迭代升级,加强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推动上下游产业、科技互促互助。针对战略新兴领域,如新能源、新材料、碳达峰碳中和等,加强成熟人才及创新团队引进,努力打造创新科技链、产业链、生态圈。针对前沿技术领域,持之以恒加强前瞻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 落实到工作实际,我所工作的三采用表面活性剂重点实验室、合成纤维加工应用中心、光电材料联合研发中心,涵盖从石油开采到高性能合成材料创制的多个方面,符合中国石化“一基两翼三新”产业布局。一方面要加强自主创新,另一方面要加强集成创新与开放创新。 在自主创新方面,强化科研人员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聚焦关键核心技术,采用模拟计算、高通量、微通道、微流控等新方法、新手段,加快创新速度、提升创新质量。在集成创新方面,进一步深化“应用研究-工程设计-生产应用”协同创新、集成创新,确保科研成果实现从科学、技术到工业应用全链条无缝衔接,让科研成果接地气、可转化、见效益。在开放创新方面,进一步联合高校、科学院、创新联合体,加强基础研究,深入理解技术背后的科学原理。 比如,在高性能油气助剂方面,针对油气田开发重大科学与技术难题,我们首创超高活性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及自适应阴阳柔性聚合物微球调剖封窜剂,并成功应用于高含水老油田;针对特低渗油藏,首创超高活性原位微乳液降压增注表面活性剂,成功解决地下流体流动不畅的“卡脖子”技术难题。近十年来,累计创制17种油气助剂,分别应用于胜利油田、河南油田、中原油田、江苏油田、西南油气分公司及中国石油冀东油田等。通过技术创新,形成从原油到高性能油气助剂“技术创新链-专用产品链-产业增值链”。 在高性能合成材料方面,承担高性能碳纤维、聚酰亚胺纤维、可降解材料、医用高分子材料、光电材料等功能材料研发工作。虽然起步晚、底子薄,但大家团结进取、锐意拼搏,一批科研项目取得显著进展。中国石化重大项目——高性能碳纤维正在进行百吨级生产装置建设,预计明年投产;中国石化十条龙项目——医用高分子材料(PGA),已建成模试装置,研制的产品性能与进口产品相当;中国石化重大项目——热塑性聚乙烯醇类功能膜材料,在川维化工、宁夏能化千吨级中试取得成功;战略性先进电子材料——柔性显示用PI膜,成功制备柔性显示器件,显示效果与进口产品相当;研制的薄膜PBXT生物降解专用料,已供下游客户试用。 (作者系集团公司高级专家、上海院副总工程师)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