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  上一版  下一版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第4版:中国石化报04版
用户名 密码
文章检索
  日期检索










































西北油田采油主任技师吴登亮,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那片土地——生产最前沿。他在基层一线一干就是23年,从一名采油工、技师、高级技师,成长为西北油田数得着的采油工匠

心心念念在井站

2021年12月03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犹佳雨 麦吾丽旦
16.8K

吴登亮调试自己发明的油嘴套。

    犹佳雨 麦吾丽旦

    在许多人眼里,采油一线属于典型的“苦脏累”工作,酷暑寒冬,整天围着油井转,全身上下透着一股子油味……有人“削尖脑袋”想往机关后勤调,他却反其道而行之——厂里多次想调他进机关,他都婉言谢绝,一头扎进基层,一干就是23年。他就是西北油田采油主任技师、采油二厂采油管理一区地面设备组副组长吴登亮。

    吴登亮说,他的舞台在井站,心心念念都在那里,当个优秀的技术工人成就感满满,是他最大的快乐。

    一粒种子只有在适合它的土壤中才能破土而出,茁壮成长。吴登亮找到了最适合他的那片土地。在艰苦的戈壁大漠、在生产最前沿,他从一名采油工、技师、高级技师,成长为西北油田数得着的采油工匠。

    采油二厂采油管理一区有420口油井。在吴登亮眼里,每口井都有生命,都是他的朋友。

    YK1井,一口遥远却让他记忆犹新的井。这口井首次使用外涂层防护油管,为了不损害涂层,在卸车时不允许使用机械,就这样车上4人、车下4人,一根一根地转移着,就像击鼓传花的游戏一样。从日出到日落,吴登亮和同事将油管整齐地码放在钻台下的油管桥上,一共570根,重52吨。干完活儿去吃饭的时候,吴登亮的手一直抖个不停。

    S86井成就了吴登亮。该井距离队部50公里,是“行走一腿泥,吃饭一嘴沙”的地方。两组营房、一套餐车、7个人、1辆皮卡、两台4135发电机,从此有了“加强班”这个称号。吴登亮担任班长。日产330吨的油井,一群志同道合的好兄弟,696天的坚守,23万吨的原油贡献,成就了这个“全国青年文明号”。

    “S86井是我工作过的最艰苦的地方,但苦的只是环境,那里能激发我的灵感,让我不断想办法解决困难。”吴登亮说。

    说到创新,吴登亮的眼睛会闪光。在他看来,创新工作不一定轰轰烈烈,只要能解决生产难题就好。

    他最初的创新源于一个小发明。2008年的夏天,吴登亮发现在掺稀生产过程中,大部分稀油经回流针阀返回时,会产生大量热能,柱塞泵产生“气锁”,容易发生稠油上返事故。当时,他仅通过一根管线改变回流位置,就实现了柱塞泵高效运行。

    生性就爱鼓捣东西的吴登亮,从此踏上创新之路。他白天扎在现场,抱着满是污油的采油树细细观察,晚上守在办公室改进设计方案到深夜。然后一遍遍测试,一遍遍改装。

    如今,吴登亮发明的“掺稀流量在线快速标定技术”,已在采油二厂23座计转站全面推广应用,仅此一项每年可实现综合降本近千万元。

    在吴登亮牵头下,采油二厂成立“吴登亮创新工作室”,研发的“光杆盘根盒密封导向装置”等技术成果,先后获19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和两项发明专利。

    “一人前进百步,不如百人前进一步。我希望更多的人超越我。”吴登亮现在是采油二厂联合创新工作室负责人,除瞄准生产之需开展攻关外,还致力把工作室打造成培养技能人才的摇篮。

    目前,吴登亮的徒弟中已有3人成为采油高级技师,8人成为采油技师,8人取得高技能人才资格,24人是采油高级工。“师傅告诉我,井站是真正能成就人才的舞台。他像一束光,领着我们不断向前。” 徒弟王永亮说。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peat标签中缺少Article标签
中国石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