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 日期检索
最喜人间烟火味2021年11月18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史良高
史良高 对人间的烟火味,我一向情有独钟。 走进山里一户人家,柴房里都码着整堆的柴,厨房里都筑有敦实的灶。看乡村人家发旺与否,不是看屋宇有多豪华,而是看炊烟。屋子再旧再老再积尘蒙隙,只要屋顶上炊烟袅袅,屋子里笑语喧哗,就有了令人眷念的向往与偎依。 乡村人家杀年猪了,去毛不用刀刮,而是将整头猪搁柴火上烧,烧得猪皮焦黄乌黑才开膛破肚。腌腊肉、灌香肠,盐巴、花椒自然少不了,最不可少的一道工序是搭架子,用柏枝松针的烟火熏,一直熏到一挂挂腊肉、香肠香气四溢,外表漆黑乌麻才收手。家有火塘的,这道程序自然就交给火塘去完成。过年了,家家必有一盘堆得满满的烟熏火燎过的腊肉、香肠,摆在桌子正中,那是一种辞旧迎新的仪式。 故园下江,小镇人家则喜欢“红泥小火炉”的“从前慢”。寒风瑟瑟,一家人围坐红泥火炉,在缭绕氤氲的烟火气中浅斟慢酌,把一锅寻常菜吃得齿颊生香。更有那灶台上,一年四季弥漫的炒米香、米粑香、粽子香、糍粑香、炆肉香、炖鸡香、油炸鱼丸肉丸香…… 烟火味是一种家的气息。婚姻围城里更是不能没有烟火味,那叮叮当当的锅碗瓢盆交响,那一个个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平常日子,就是靠烟火熏出来的家的味道。缺少这个味道,家就成了远离烟火的“世外桃源”。 有这样一对小两口,婚后一直懒得开火,人称“外卖夫妻”。家里最干净的去处不是卧室,是厨房。即便生火,也是番茄炒蛋,蛋炒番茄。没有柴米油盐的婚姻怎能保鲜?不到一年,人走了,房卖了。想想当年人家三毛,虽然自称来自“瓦伦西亚月亮里的人”,但不乏烟火味,经常把自己弄成个“白面人”,头发一拍,一阵白烟往上冒;那一个个洋葱牛肉饺,“皮厚如城墙,肉干如废弹,吃起来洋葱吱吱响”,却让大胡子荷西吃得心花怒放、酣畅淋漓。她做粉丝鸡汤,做“蚂蚁上树”,做盒子饼,还别出心裁,开发出明虾饺、石斑鱼饺、水芹菜饺,怎能不让荷西情有独钟?他们的爱情,在一粥一饭中变得越来越滋润美好。 还有大名鼎鼎的胡适的妻子江冬秀,才不惊人、貌不出众,但是有一手绝活儿,会做徽州“一品锅”。她的“一品锅”让梁实秋留味舌尖,三日不绝,专门著文称颂。江冬秀眼里的胡适,不是什么诗人、学者、文坛领袖和那36个博士头衔,是烟火人家实实在在的丈夫。她用自己的一把菜刀,用自己的一身烟火味,温暖了胡适的胃,经营着一个家。 无论是身处江湖,还是高居庙堂,打发每一个日子,都绕不开柴米油盐,绕不开锅碗瓢盆。生活的乐趣,最终是从柴米油盐中慢慢散发出来的。 同事老潘刚退休,很不适应,浑身疼痛,就天天逛菜市场,感受市井生活的乐趣,汲取市井生活的热量,然后走进厨房,择菜做羹,让锅碗瓢盆在烟火中呼吸歌唱。所有的不自在,都在一蔬一饭中烟消云散。 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