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  上一版  下一版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第3版:中国石化报03版
用户名 密码
文章检索
  日期检索










































精细勘探断陷盆地油区实现增储稳产

——记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项目 “断陷盆地油气精细勘探理论技术及示范应用-以济阳坳陷为例”
2021年11月11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庞世乾
16.8K

    项目名片

    名称:断陷盆地油气精细勘探理论技术及示范应用-以济阳坳陷为例

    奖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完成单位:胜利油田分公司、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主要成效:该项目解决了断陷盆地老油区油气资源发现率高、剩余资源难以为继,中浅层勘探程度高、深层勘探难以抉择,成藏规律认识不系统、勘探部署难以下手,地震资料精度低、地质目标难以识别等四大难题,奠定了我国油气精细勘探理论技术的国际领先地位,对东部断陷盆地精细高效勘探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

    庞世乾

    胜利油田所辖的济阳坳陷是世界公认的地质条件最复杂的断陷盆地,在经历50多年勘探开发后,面临油气资源发现率高、剩余资源难以为继,中浅层勘探程度高、深层勘探难以抉择,成藏规律认识不系统、勘探部署难以下手,地震资料精度低、地质目标难以识别等四大难题。

    从2011年开始,该项目团队立足济阳坳陷的精细勘探,肩负起陆相断陷盆地老油区增储稳产的光荣使命。该项目主要完成人之一、集团公司高级专家王永诗表示:“这个项目的成功,既走出了胜利老油区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也给出了断陷盆地老油区增储稳产的胜利答案。”

    2020年6月,埕北830井获得日产179吨的高产工业油流。这是继上年在该区域打出百吨井后,胜利油田在渤海湾海域又一口高产井,让老油区焕发新活力。7月9日,继丰深斜101井获得酷似花生油的凝析油后,丰深斜11井在地下4300多米处的砂砾岩体中获得日产油101.2立方米、日产气42854立方米的高产工业油气流。

    从浅到深、由点及面的突围,得益于精细勘探理论技术的突破。

    以精细勘探理念为指导,胜利油田牵头与高等院校产学研联合攻关,针对高勘探程度区,全盆地、全层系、多类型、多尺度精细认识剩余资源、有效储层、成藏规律,创新勘探技术,创立断陷盆地咸化富烃、酸碱控储、有序成藏、精细勘探理论和技术体系。

    王永诗用“水至清则无鱼”“咸菜不容易坏”“咸鸭蛋才出油”等俗语解释陆相咸化富烃模式,突破了传统湖相烃源岩生烃认识。在这一理论指导下,济阳坳陷剩余资源量增加了18亿吨,降低了勘探难度,增加了开发空间。

    正常条件下,埋藏越深,储集层越差。创建的深层酸碱控储模式,突破了这一认识,发现在酸碱流体交替改造下,深部仍然有发育好的储集层,回答了高勘探程度区勘探方向问题,使得勘探空间向下拓展了1500米。

    有序成藏则找到了不同类型油藏的分布规律,突破了断陷盆地油气成藏规律认识的局限,发展了陆相油气成藏理论,在横向上填补了勘探空白区。

    地震勘探实现从B超到高精度CT的跨越,是创新形成的精细勘探地震技术的形象比喻,突破了断陷盆地复杂地质体识别与描述的技术瓶颈,成功率提高20%以上。

    2011年以来,该项目支撑济阳坳陷新增储量15.81亿吨,其中千万吨级的整装储量占21%,发现了青南、三合村两个新油田,并推广到冀东、中原、江苏等多个油田。近3年来,应用项目成果探明千万吨级以上储量区8个、500万吨级以上储量区7个,保障了胜利油田稳产2340万吨/年,新增利润34.73亿元。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peat标签中缺少Article标签
中国石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