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  上一版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第8版:中国石化报08版
用户名 密码
文章检索
  日期检索










































蓝氢转绿氢:引领氢能行业发展方向

2021年11月02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16.8K

    10月20日,燕山石化质子交换膜(PEM)电解水制氢中试装置建成,为该公司在氢能制造领域从“蓝氢”向“绿氢”升级迭代奠定了坚实基础。

    燕山石化首席专家、新能源办公室主任李军良介绍,根据不同的制氢方法,氢通常分为灰氢、蓝氢和绿氢。目前普遍采用的工业副产氢气提纯制氢,具有生产规模大、技术成熟、成本低的优势,但这样制取氢气伴有一定的碳和其他污染物排放,属于灰氢或蓝氢。而采用绿电(利用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生产的电力)通过电解水方式制取的氢气,生产过程中没有碳排放,符合碳减排要求,是绿氢。在氢能制造领域,灰氢不可取,蓝氢可以有限度使用,绿氢则是行业发展方向。

    为真正实现净零排放和“双碳”目标,燕山石化作为北京市首批绿电交易试点企业之一,近期通过跨省交易成功认购绿电交易电量4000万千瓦时,成为北京市最大的绿色电力交易购买方。

    与此同时,燕山石化加大科技研发投入,与石科院等科研

    院所密切合作,共同研发质子交换膜(PEM)电解水制氢技术,建成一套PEM电解水制氢中试装置,进行PEM水电解制氢实验,通过完整的PEM水电解工艺运行,考察催化剂的性能及膜和电解槽的匹配度,为下一步兆瓦级PEM电解水制氢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收集第一手数据,为最终实现“蓝氢”向“绿氢”转化做好技术储备。

    此外,燕山石化还与清华大学及相关企业合作,开展大规模“绿电”电解水制氢示范项目建设,计划在张家口现有2000标准立方米/小时电解水制氢装置的基础上,新建一套同等规模装置,提升“绿氢”占比,做好冬奥会的“绿氢”保供;在燕山石化开展光伏发电+电解水制氢项目,进一步丰富“绿氢”供应链。目前,光伏发电项目已完成设计审查。

    “‘十四五’期间,燕山石化将以净零排放为终极目标,不断深化对氢能产业的认识和理解,成为氢能产业链的贡献者、攻坚碳中和绿色技术的示范者,为中国石化打造中国第一氢能公司作出积极贡献。”燕山石化董事长、总经理李刚在2021年中关村氢能发展论坛上表示。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peat标签中缺少Article标签
中国石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