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  上一版  下一版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第5版:中国石化报05版
用户名 密码
文章检索
  日期检索










































山东·东营

胜利油田红色教育基地

2021年11月01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16.8K

    我为祖国献石油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然而,被称为“国民经济血液”的石油资源严重匮乏。党中央决定,石油勘探实施“战略东移”。

    九曲黄河,奔腾入海。数以万计的石油大军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一场声势浩大的会战点燃亘古荒原。

    胜利油田红色教育基地由四部分组成:

    ●华八井——华北平原第一口见油井,胜利油田发现井;

    ●营二井——当时全国日产量最高井,胜利油田前身“九二三厂”由此得名;●坨11井——我国第一口千吨井;

    ●胜利油田优良传统展厅——占地1500平方米,完整展示了胜利油田60年艰苦创业历程。

    2020年,胜利油田功勋井入选第四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录。

    【推介】

    顾心怿(中国工程院院士,胜利油田资深首席高级专家,早期华北勘探亲历者):

    华八井是我国油气勘探史上的重大发现,以它为代表的3口功勋井承载了石油战略东移的历史,验证了陆相生油地质理论。依照这一理论,我国相继发现了大港、华北、冀东等大油田,彻底改写了“中国贫油”的地理版图。60年过去,作为会战的参与者,我依然记得1961年4月16日,这天,华八井获日产原油8.1吨,标志着胜利油田的诞生。

    【故事】

    历史 钻塔巍巍托举起铁骨铮铮

    1961年1月26日,华八井开钻了! 黄河三角洲上响起轰隆隆的钻机声,震醒了沉睡亿年的油藏。

    当时,施工、生活条件异常艰苦。没有吊车,像井架底座这样的庞然大物,只能靠人抬肩扛。一部井架高45米,有40多块大角铁,每块200多公斤,只能靠手摇绞车摇上去。有的职工摇着摇着就晕倒了。尽管如此,大家还是坚持作战。在黄河三角洲,井架终于像钢铁巨人般立了起来。

    3月5日,华八井开始取第二筒岩芯。大家如获至宝,拣出一块砂样装进瓶子,系上红绸,郑重写上“华北探区第一块油砂”,发加急电报向上级报喜。

    “华北无油论”就此打破,华北平原大规模勘探开发的序曲随之奏响。

    传 承 扎根地质一线献石油

    从普通员工到东辛采油厂地质所所长,博士后李晓军就是在华八井故事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

    2003年,李晓军大学毕业来到东辛采油厂作业大队。他在潜心实践的同时,找出专业书学习,于2009年获得博士学位。面对其他企业的高薪聘请,他毅然回到油田。

    2010年,他用两个月时间建起东辛采油厂首个区块数字模型,促使该区块自然递减率下降5.5个百分点。2012年,他研究推导出15页纸的技术流程路线,填补了国内石油行业配产配注管理空白。2015年,他带领科研小组开展“复杂断块油藏层系内多油层均衡注采技术研究”,累计增油3.3万吨。

    “作为新一代石油人,我要坚持科学开发、效益开发,为华八井所代表的精神注入新内涵。”李晓军说。

    【点评】

    砥砺奋进一甲子,敢教日月换新天。

    从白茫茫的盐碱滩,到绿树成荫的石油城,红色的工衣不曾褪色,那是炽热的奉献,是不变的信仰。如果信仰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peat标签中缺少Article标签
中国石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