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  上一版  下一版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第5版:中国石化报05版
用户名 密码
文章检索
  日期检索










































江苏·南京

南化公司红色教育基地

2021年11月01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16.8K

    民族化工从这里起步

    上世纪30年代,战云密布,中华民族危在旦夕。一批民族企业家以“实业救国”为己任,在兵荒马乱中打破国外垄断,挺起民族工业的脊梁。

    1937年,第一包红三角牌肥田粉从南京永利铔厂下线。中国人从此有了自己的化肥。该厂便是南化公司的前身,民族化工从这里起步。

    南化公司红色教育基地由四部分组成:

    ●厂史陈列馆——占地面积800平方米,展示了企业近百年实业报国的光辉历程;

    ●毛泽东塑像——网红打卡地;●老硝酸塔——工业遗产;

    ●永利旧物——生产出中国第一包化肥的核心设备。

    2018年,南化公司红色基地入选第二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录,含有工业遗产32项。

    【推介】

    叶晓东(南京化学工业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

    1934年,爱国实业家范旭东先生在南京创办了永利铔厂,它是南化公司的前身、中国近现代化学工业的起源。1937年,永利铔厂生产出中国第一包肥田粉(化肥)。1953年,新中国第一本发明证书颁给“侯氏碱法”。新中国成立后,南化公司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造了30多项中国化工之最,中国第一包催化剂、第一台高压容器以及第一套合成氨、硫酸、硝酸等装置也都在这里诞生,它见证了民族化工不断向前的历史征程。

    【故事】

    历史 新中国第一本发明证书

    1937年,永利铔厂(南化公司前身)惨遭日军轰炸。厂长侯德榜带领工人西迁至华西,重新开拓基本化工基地。

    在艰苦的条件下,侯德榜试验了近500次、分析了2000多个样品,终于探索出新的制碱法,新工艺使食盐利用率从70%提高到96%。

    为表彰侯德榜开拓新法制碱的功绩,新碱法被命名为“侯氏碱法”。1953年7月1日,新中国第一本发明证书颁给“侯氏碱法”。目前,“侯氏碱法”之“联合制碱法”仍是国际制碱领域的先进技术。

    传承 每年捕碳用碳超百万吨

    9月29日,河北省首批降碳产品生态价值实现暨系列合作签约仪式在河北雄安新区举行。南化公司与中国石化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等5家单位共同成立了河北省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产业技术联盟。

    1958年,南化公司成立研究院之初,就将煤化工工艺气净化作为主要研究方向之一。近60年来,南化公司深耕CCUS领域,拥有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二氧化碳捕集技术,每年帮助各行各业捕碳用碳超百万吨,相当于种下了5000多万棵树。

    2011年,南化成功申请了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大规模燃煤电厂烟气二氧化碳捕集、驱油及封存技术开发及应用示范”,首次作为课题承担单位牵头国家项目重点课题研究。该项目获得2012年中国石化科技进步一等奖。

    设在南化公司的中国石化二氧化碳捕集和资源化利用重点实验室,近年来承担了4个国家级项目、41个集团公司项目、两个江苏省项目,申请专利112件,获得授权36件,包括两件国外专利。

    【点评】

    民族化工的摇篮,承载的是历史,孕育的是未来。一个个第一树起了行业的丰碑,激荡着赤子之心。

    家国情怀至真至深。南化公司87年的发展史是民族化工永不磨灭的记忆,是现代国企自强不息的里程碑,也是中国石化力创辉煌的见证。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peat标签中缺少Article标签
中国石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