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  上一版  下一版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第5版:中国石化报05版
用户名 密码
文章检索
  日期检索










































湖北·潜江 重庆·涪陵

江汉油田页岩气开发红色教育基地

2021年11月01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16.8K

    打造页岩气开发的中国样本

    石油大军走出江汉,四海为家,油气报国。

    过了一山再登一峰,跨过一沟再越一壑。他们在祖国西南角的四川盆地,开始了当前最重要的涪陵页岩气田会战。

    江汉油田页岩气开发红色教育基地由四部分组成:

    ●钟11井——江汉第一口油井;

    ●焦页1HF井——涪陵页岩气开发功勋井;

    ●五七油田会战指挥部旧址——占地面积227.32平方米,记录了江汉石油勘探大会战的光辉历史,2019年入选中央企业工业文化遗产名录;

    ●涪陵页岩气展厅——运用声光电设备,绘就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建设长卷。

    【推介】

    汪永菊(中国第一支女子石油地震队队长,原江汉石油管理局工会副主席):

    上世纪60年代,12万大军会战荒原,建起了南方重要的石油勘探开发基地江汉油田。半个多世纪,石油石化人一次次出征。从江汉油田到涪陵页岩气田,油气报国的誓言铮铮铿锵,石油会战的精神代代传承,推动涪陵页岩气田累计产量达到400亿立方米。

    【故事】

    历史 云梦大泽觅油踪

    1961年,石油工业部成立江汉石油勘探处,抽调人员和设备开展会战。1965年6月,3204钻井队转战钟市打井。他们先用汽车拉运机器到码头,再登岸用汽车拉运到钟市井位。大钻机足有十几吨重,搬运十分不易。

    “发现油层了! 江汉发现油层了!”9月4日,江汉平原钟11井井场,一名气测工正在监视仪器数据,突然,欣喜若狂地大叫了一声,整个井队都兴奋了,大家奔走相告。27日,钟11井试油获日产6.7吨自喷油流,成为湖北省首口自喷油井。石油部专门发来贺电。

    1969年,为满足战备需求,党中央批准开展江汉石油大会战。一声令下,一支12万余人的大军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硬是在一片沼泽荒地上建起了我国南方重要的石油勘探开发基地——江汉油田,揭开了中部地区找油找气的序幕。

    传承 大山深处增气忙

    9月的一天,涪陵页岩气公司井筒管理油田专家刘乔平乘着出差的机会,去看了刚建成不久的涪陵页岩气展厅。

    望着那一幅幅珍贵的照片,他仿佛又回到了2012年11月28日,他说:“永远忘不了焦页1HF井放喷的那个时刻,太激动人心了。”

    1999年,大学毕业的刘乔平成为一名采气人。钟11井的故事、江汉大会战的历史,让刘乔平始终憋着一口“气”,为油田争气、为祖国争气。

    作为第一批到涪陵会战的将士,刘乔平恨不得一天当两天用。他带领团队开发多工艺联作技术,解决气田稳产难题,2020年增产页岩气7.02亿立方米。

    今年2月,他又踏上了新的争气路,牵头组织复兴区块凝析油气田开发。回望过去,刘乔平说:“作为一名石油人,没有什么比能为祖国采出更多油气更幸福的事。”

    【点评】

    一方气,用长达亿年的时光,见证当下的奋斗奇迹。

    一次出征,用坚定不易的脚步,丈量祖国的最美河山。

    一代代石油人用一生践行一个诺言——为祖国找油找气,这最质朴的信念因忠诚执着而光芒万丈。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peat标签中缺少Article标签
中国石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