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  上一版  下一版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第2版:中国石化报02版
用户名 密码
文章检索
  日期检索










































最后一搏
为甲方省75.9万美元

2021年10月20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杨 君 林卫卫
16.8K

    本报记者 杨 君 通讯员 林卫卫

    “这是最后一次作业尝试,没有出错的机会。”李磊下达指令前,特意在对讲机里嘱咐。李磊是中原石油工程沙特分公司中国25钻井队的平台经理,将带领全队针对沙特阿美公司玛尼法-604井桥塞遇卡的井下难题进行最后一搏。

    几天前,沙特阿美公司准备对运行15年的玛尼法-604井实施更换套管作业。这是一口2.8万英尺的超深注水井,由于注入该井的是整个玛尼法油区的工业废水,硫化氢含量高,存在井控风险。甲方把施工任务特意委托给素有“标杆队”称号的中国25钻井队。

    接到任务后,全队立即对照开钻验收单逐一核对,问题整改后顺利开钻。但施工并不顺利,由于第三方服务公司进行钢丝作业上提桥塞遇卡,连续尝试10余次作业,都未能将桥塞取出。

    甲方的事就是自己的事,全队秉着这个理念,帮助甲方解决问题。李磊和技术骨干经过认真分析,发现第三方打捞工具存在风险隐患,但现场监督却以调整钻具结构和打捞工具会造成周期延长为由,拒绝他们优化钻具结构和打捞工具的建议。

    一趟钻、两趟钻、三趟钻,井下连续发生堵水眼情况。为了打破僵局,甲方随即下达新的技术指令。在第三方固井队伍抵达前,25钻井队召开作业技术碰头会,大家一致认为,新的作业方式将导致全井周期增加一倍以上。

    在等待钻机的过程中,全队迎难而上,和甲方驻井人员共同拆解一套备用桥塞,仔细且更加直观地了解设备构造原理,制定更加可靠合理的打捞方案。最终,在25钻井队的坚持下,甲方同意让他们最后试一次,于是有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平台经理李磊、驻井监督罗德尼在司钻房内查看井下参数,随着指重表吨位参数的减少,打捞工具顺利探准桥塞。

    第二天凌晨,当看到桥塞露出地面,现场所有人员喜上眉梢。最终,该井顺利交井,较甲方设计周期节约1.1天。由于出色的补充作业措施和精湛的操作技术,避免了甲方后续额外作业,为沙特阿美公司直接节约生产投资成本75.9万美元。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peat标签中缺少Article标签
中国石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