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  上一版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第4版:中国石化报04版
用户名 密码
文章检索
  日期检索










































擘画“绿色中国”新蓝图

读《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战略行动路线图》——读《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战略行动路线图》
2021年10月20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张梦初
16.8K

张梦初

《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战略行动路线图》近日由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该书立足全球低碳化转型背景,借鉴世界发达国家推进碳中和的举措与经验,全面阐述我国绿色低碳、节能减排的发展理念、战略规划与政策实践,以低碳、零碳、负碳技术的研发应用为着力点,分别从“双碳”战略、科技赋能、清洁能源、低碳工业、绿色交通、节能建筑、新型农业等七个维度,深度剖析我国各重点行业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路线与行动路径,试图展现21世纪中叶的“绿色中国”新蓝图。

碳达峰碳中和的提出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全球气温不断升高,气候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关于全球升温原因众说纷纭,经过科学家多番研究与论证,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加导致气温上升这一说法获得广泛认同。研究发现,工业革命前,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大约为280ppm(百万分率),现在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已经超过400ppm ,地表温度较工业革命之前升高了1.02摄氏度。

从理论上来讲,应对全球升温的主要方法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为此,世界各国多次组织召开气候会议,商定碳减排目标与细则,于1997年签订《京都议定书》,确立“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进而防止剧烈的气候改变对人类造成伤害”的目标。但根据相关机构预测,即便《京都议定书》的内容被完全执行,到2050年之前也只能将全球升温减少0.02~0.28摄氏度,无法控制升温趋势。

2015年12月12日,巴黎气候变化大会通过《巴黎协定》,确定“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前工业化时期上升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并努力将温度上升幅度限制在1.5摄氏度以内”的目标,为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作出了明确安排。与《京都议定书》的最大不同在于,《巴黎协定》明确了世界各国共同追求的“硬指标”。

《巴黎协定》签订以来,全球承诺在21世纪中叶左右实现净零排放的国家越来越多,法国、英国、日本、韩国、加拿大、南非、阿根廷、墨西哥等国和欧盟均承诺到2050年实现净零温室气体排放。在2020年召开的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习近平主席明确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这既是中国对世界各国的庄严承诺,彰显了中国始终坚持以世界眼光、全球视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同时也是我国在“十四五”期间坚定地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与低碳、零碳、负碳技术

在碳中和背景下,全球将掀起新一轮产业革命与能源革命,我国要紧抓机遇,实现“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的目标,让经济发展实现深度脱碳,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与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在全球气候治理中贡献“中国智慧”,提高我国在国际社会上的话语权与影响力,塑造良好的国际形象。

从书中可以知道,我国确立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低碳、绿色发展道路奠定了基调。在“双碳”战略背景下,我国将主动学习、借鉴德国、英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方法与经验,全面推动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与消费结构改革,完善碳中和顶层设计,为全球实现碳中和作出突出贡献。

我们要顺应这一趋势,改变以化石能源为主、清洁能源为辅的能源结构,减少化石能源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占比,大力发展风能、氢能、核能、太阳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打造多元、有韧性的低碳能源供给体系,并借助“一带一路”倡议推进国际能源合作,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让全人类共享清洁能源发展成果。

实践证明,仅通过减少化石能源使用,扩大森林覆盖面积很难实现碳中和,必须鼓励科技创新,大力发展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生物能结合碳捕获与封存技术、零碳电力技术、“蓝氢”技术、“绿氢”技术等,充分发挥低碳、负碳、零碳技术在实现碳中和方面的作用。

部分行业具体发展路径

工业化是导致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的主要原因,工业也是能耗最大的产业。因此,在碳中和背景下,我国必须转变工业发展模式,借助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5G、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煤炭、钢铁、石化、建材等工业领域碳减排的重点行业走低碳化发展道路,探索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让工业增长与碳排放实现深度脱钩。

◆石油化工行业

在石油化工领域,为了降低能耗、减少碳排放,石化企业要积极推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催化剂等技术研发,在原油直接制化学品技术、先进生物燃料制备技术、以电为动力的新型加热炉技术、传统石化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智能化技术、石墨烯等新型纳米催化材料技术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同时,石化企业可以聚焦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发起一些低排放技术研发和创新项目,例如利用废弃塑料、生物质、天然气等原料直接制备化学品,打造绿色二氧化碳化工利用平台,利用碳捕获、利用与封存技术对传统石化厂进行改造,帮助石化企业实现净零排放,加大在氢燃料电池、太阳能电池、先进储能材料等领域的投入力度,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非化石能源等低碳产业。

◆交通运输行业

交通运输行业是全球三大温室气体排放源之一,碳排放结构复杂,碳减排难度极大。在“双碳”背景下,我国制定了交通行业实现碳中和的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并规划设计道路交通净零排放的实现路径。未来几年将大力发展绿色交通,提高新能源汽车的占比,使用清洁的电能、生物质燃料取代柴油、汽油,并加快建设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快速发展。

◆建筑行业

很多人对建筑行业的碳排放没有深刻认知。但其实,建筑整个生命周期都会产生二氧化碳,其能耗占比为30%~40%,碳排放占比超过30%。如果不加以控制,到2050年其碳排放占比可能超过50%。建筑行业碳减排的主要路径就是发展绿色建筑、节能建筑、智慧建筑,从建筑建造、运行、拆除阶段着手,采取各种措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同时借助节能设备与系统、区域供冷系统、新能源技术实现碳中和。

◆农业

在“双碳”背景下,我国农业也要走绿色发展道路,鼓励技术创新,构建绿色生态农业发展体系,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拓展农业发展模式,减小农业生产对周围环境的破坏,建立健全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提高农业发展质量与效益,同时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发展数字农业,畅通农产品流通渠道,缩短从田间地头到家庭餐桌的流通路径,减少农产品生产、流通过程中的能耗,最终减少碳排放。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peat标签中缺少Article标签
中国石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