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  上一版  下一版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第2版:中国石化报02版
用户名 密码
文章检索
  日期检索

监控系统让碳排放看得见

2021年10月15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窦 豆 吴 峥 陈伟伟
16.8K

    企业案例

    本报记者 窦 豆

    通讯员 吴 峥 陈伟伟

    10月12日一大早,金陵石化技术质量部副经理杨明辉打开电脑,进入碳排放监控系统,浏览着不同颜色的柱状图,查看各项指标。这是由集团公司自主研发的首个碳排放监控系统,于今年8月投用,目前已稳定运行两个月。

    “打开系统可以看到多个柱状图,蓝色的是能源消耗排放量对比图,绿色的是炼油化工热电板块实时碳排放量,70多套装置碳排放量实时更新。”该公司信息化与计量中心主任杨超介绍。

    该系统包括装置实时碳排放、装置累计碳排放、企业实时碳排放、企业累计碳排放等4个模块,根据生产数据计算碳排放量,并采取图形化方式,反映每时、每日、每月、每年碳排放量。碳排放量超标或生产运行突然发生变化时,系统通过短信、邮件自动提醒相关人员立即处理。

    碳排放看不见、摸不着。该公司专业技术人员反复研究计算方法、数据处理方式,找到各类排放因子参数,探索出两种计算模型,对企业4个大类、20多个小类碳排放指标进行实时分析。面对海量、繁杂的数据,相关人员在系统建设过程中深入现场,核实各装置、各运行部、各板块能源消耗数据来源,反复完善各类排放因子计算规则,确保碳排放数据更加准确。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peat标签中缺少Article标签
中国石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