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  上一版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第8版:中国石化报08版
用户名 密码
文章检索
  日期检索










































“龙”音时至 声如鼓雷

——十建公司参与古雷项目80万吨/年乙烯装置建设纪实
2021年09月16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16.8K

建设现场 火热见证
十建公司焊工正在进行手工焊接。

    编者按:作为海峡两岸最大石化产业合作项目——古雷炼化一体化项目的“龙头”装置,乙烯装置的一举一动都紧紧吸引着石化行业同仁的目光。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十建公司精心管理、有序组织,实现了安装模块化、预制工厂化、焊接自动化、施工管理信息化、管道施工有序化、项目管理组织合理化,形成了一套完善高效的乙烯装置建设流程,为今后乙烯项目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从上世纪80年代首次参建齐鲁石化30万吨/年乙烯装置,到近两年承揽中科炼化80万吨/年乙烯装置、镇海炼化120万吨/年乙烯装置、浙江石化140万吨/年乙烯装置等的施工,十建公司在一套又一套大乙烯装置建设中砥砺磨炼、积攒实力,昂首向国内乙烯装置建设领域“头部企业”迈进。

    “参加工作38年,我参与了6套大乙烯装置建设,古雷项目乙烯装置是干得最快、最振奋人心的一套!”回忆起装置投产的情景,十建古雷乙烯项目部施工经理赵洪武仍难掩自豪。

    8月18日,炼化工程集团十建公司承建的古雷炼化一体化项目80万吨/年乙烯装置一次投料开车成功,产出合格产品,创下了近年来中国石化大乙烯装置中交开车的最快纪录。

    舞动“龙头”带“龙身”。作为海峡两岸最大石化产业合作项目——古雷炼化一体化项目的“龙头”装置,乙烯装置的一举一动都紧紧吸引着石化行业同仁的目光。该装置包含8台裂解炉,采用中国石化自主研发的CBL乙烯裂解技术及LECT烯烃分离技术,主要生产聚合级乙烯、聚合级丙烯等产品,对中国石化构建“一基两翼三新”产业格局,推动海峡两岸石化产业深度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人生能干几乙烯,今日不搏待何时

    古雷项目乙烯装置能在最短时间内拔地而起、顺利投产,十建公司付出了艰辛努力。

    十建公司有着近40年的乙烯工程建设历史和34套乙烯产品的装置建设经验,深厚的积淀为古雷项目80万吨/年乙烯装置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案例库”。古雷项目乙烯装置工程量大、设计布局紧凑,施工工序复杂、组织难度大,也给十建公司项目团队带来了巨大的施工和管理压力。

    2020年,在古雷项目乙烯施工交流会上,十建公司乙烯建设专家们结合多年的施工管理经历,为安全、优质、高效推进古雷项目乙烯装置建设献计献策、研究讨论。

    “除了组织现场经验交流,我们还在资源整合调配、技术攻坚创效、管理优化创新等方面全力提供支持和服务。”十建古雷乙烯项目部项目经理秦海港说,“古雷项目乙烯装置的顺利投产,再次擦亮了十建公司的乙烯品牌。”

    这支平均年龄为33岁的年轻项目团队攻坚克难、迎头奋进,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人生能干几乙烯,今日不搏待何时”的信念。

    在建设中,十建古雷乙烯项目部仅用3个月就完成了乙烯“五塔”设备的模块化施工,全部实现了“穿衣戴帽、塔起灯亮”。在占地4300余平方米的管道加工厂里,他们设置16条管道预制加工生产线,投入57套机动焊接设备,高峰期日均焊接量达4000寸径,焊接合格率达98.30%,实现了管道工厂化预制、流水化作业和自动化焊接。

    同时,为打造绿色工地,项目部仅用50天就完成了12万平方米的乙烯装置地面硬化,提前进入无土化施工阶段。他们还实施“战区制、主官上、责任制、网格化”管理模式,在建设高峰期组织2700多名作业人员防疫情、战高温、抗台风、保建设,顺利完成了2万吨钢结构安装、524台动静设备安装、128万寸径工艺管道焊接等施工任务。

    中交后,项目部又紧盯开车投料关键目标,分专业、划块区细化收尾,全力以赴推进消项,昼夜不停加紧施工,用不到3个月的时间实现顺利投产。

    “十建‘铁军’敢打硬仗、善打硬仗,具有很强的服务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圆满完成了乙烯装置建设,为古雷炼化一体化项目全面建成投产贡献了中坚力量。”福建炼化副总经理、古雷石化公司副总裁洪晓江对建设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

    处罚违章不留情,看似铁面却真心

    安全平稳生产757天、实现1270万安全人工时,这是十建古雷乙烯项目部交上的安全“成绩单”,而圆满交出这份答卷依靠的则是平安工地建设的“三大秘诀”。

    秘诀一:意识渗透,知行合一。在项目部、班组两级组织,十建古雷乙烯项目部举办起重作业、高处作业、受限空间作业等16类专项培训,定期开展高处坠落、高温中暑、危化品泄漏等7类科目演练,努力将安全意识渗透到每日施工、每个角落、每处细节。

    为将培训和演练的效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安全执行力,安全员将“盯人、训诫”的基本功发挥到极致。“安全带大练兵”是项目部的固定演练科目,每次结束后,安全员都会随机跟踪施工人员到作业区域,确认演练的实际效果。“安全管理根植于思想,但最终要落实到行动。”十建古雷乙烯项目部安全工程师吴兆东说。

    秘诀二:数字赋能,创新加持。项目部大力推广安全管理“云建造”、现场“云监工”,应用安全管理APP,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实时发布现场安全违章情况及整改措施,提高了现场风险隐患排查效率和精准度,留下的资料也为项目安全管理提供了充足的数据支撑。同时,现场安装了远程“双端”安全监测系统,接入24台实时监控设备,监控范围覆盖全部重点施工区域,形成了实时监控网络。安全员通过手机终端连接,可24小时掌握现场情况,实施安全全程扫描,及时发现风险隐患。

    施工现场地处古雷半岛海域附近,大风天气较多,而裂解炉模块高达70米。若按照传统的直爬梯登高作业,施工人员携带的工具易坠落,还有各种不安全因素。为此,项目部在裂解炉模块安装了3台“安全电梯”,施工人员上下一次只需3分钟,省时间、省人力、保安全,一箭三雕。

    秘诀三:构建机制,完善体系。项目部坚持“超前辨识、分级管理、警告处罚、专人督办、有效预防”的管控机制,将项目安全管理前移至现场8大施工块区,把事故扼杀在萌芽状态,实现源头治理。同时,他们坚持按照“专业排查、战区治理、主官负责、安监监督”的责任体系,全面落实专业、块区、班组、岗位四级隐患排查责任,定期编制重大危险源风险清单,组织风险分析讨论会,并结合队伍违章数和人均违章率,给予严肃的通报和合理的处罚。

    “之前,部分安全员认为安全管理要处罚违章人员,是得罪人的工作,缺乏职业认同感。一线工人对安全员也是唯恐避之不及,领取处罚单时很不情愿。随着项目安全管理体系的健全,这种职业观念和管理关系逐渐扭转。”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吴兆东切身感受到了安全管理体系和理念的与时俱进。

    创新潮涌闽江岸,品质筑梦古雷岛

    施工管理创新优秀单位、规范化工地优胜单位、绿色工地创建先进单位……在追求完美品质的道路上,十建古雷乙烯项目部也收获了不少荣誉。过硬质量是“十建制造”大步走在石化施工行业的通行证。项目部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编制“质量指南”手册,并坚持实行施工质量首件样板工程制度,使现浇混凝土基础、保温层安装、设备基础二次灌浆等6项工序赢得“全场样板工程”的赞誉。他们还通过设置样板展示区,将“可视化交底”搬到现场,让标准规范变得具体可感。

    工艺管道犹如“血管”,遍布乙烯装置全身,工程量大、材质多。为保证管道焊接质量,十建古雷乙烯项目部采用PMI检测工具,对每个管段、管件和焊道进行仔细检查,及时发现并解决了材质混用问题。“我们不断优化焊接工装,持续改进焊接技术,提高焊接质量和效率。”十建古雷乙烯项目部总工程师田忠超介绍,“项目部有35名焊工被业主授予‘全厂优秀焊工’称号。”

    对质量和进度的追求也是技术创新的加速器,推动“十建制造”不断向“十建创造”转变。在古雷项目乙烯装置建设中,十建公司大力推广创新成果,首次应用试压双集装箱、裂解炉整体深度模块化施工,效果显著。

    古雷项目乙烯装置试压工作量大,需要在中交前89天内完成1242个试压包。最初,连业主古雷炼化项目管理部都认为,“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重压之下,必有突破。“时间紧、工程量大,我们必须打破常规。”田忠超一锤定音,决定创新应用试压双集装箱。在管道试压时,他们将双集装箱拉到现场,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装备箱中适用的成品盲板类型,连接工作站箱里的橡胶管、试压泵和端部试压工装,将水注入试压管道。集装箱提取轻便、可移动,有复用优势,形成了流水化试压模式,保障了试压工作按期完成。

    在建设现场,8台裂解炉又高又重,布局紧凑。施工空间狭小、交叉作业多,吊车转杆会互相“打架”,成为制约乙烯装置施工进度的最大因素。怎么办?再开辟一个新工地!

    “我们在距离建设现场400米的地方,开辟了一块面积为15万平方米的‘第二工地’。从8台裂解炉中,抽取3台单体重量为4000吨的裂解炉,在此进行深度模块化预制。预制完成后,利用全转向液压轴线车,依次将其转运回建设现场就位。”田忠超介绍。

    8台裂解炉同步错位施工,节约了5个月工期,把大件设备延期到货、台风季和疫情耽误的进度抢了回来。“一个现场、两个工地”的施工组织模式真正实现了“以空间换时间”。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peat标签中缺少Article标签
中国石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