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  上一版  下一版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第3版:中国石化报03版
用户名 密码
文章检索
  日期检索










































把自己站成一棵胡杨

2021年09月01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赵春国 杜宗军
16.8K

    赵春国  杜宗军

    “水套炉加水时,一定要慢慢打开加水漏斗闸门泄完压力,等补水到液位计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处,再关闭加水漏斗闸门。”8月下旬的一个下午,灼热的阳光炙烤着南疆大地,热得让人透不过气来。在西北油田采油一厂TK432井井场,冯伟刚俯下身子,按照师傅刘志恒说的关掉闸门,脸上的汗水一个劲地往下淌。

    实习期满了。冯伟刚还清楚记得第一次到采油管理三区报到的日子,从厂部出发,向西再向西,60多公里的路程,凸凹不平的石子路,几棵挺立的胡杨,一堆堆沙丘。

    一起来西北油田的小伙伴开玩笑说,冯伟刚是个“有故事的老同学”。冯伟刚出生在河南驻马店市上蔡县,因为种种原因,高中毕业后曾颠沛流离四处打工,想尽办法挣钱贴补家用。2016年,他通过努力,考取了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资源勘查专业。在大学里,冯伟刚学习刻苦、乐于助人,担任了学院学生会主席,大三时在老师的介绍下入了党。

    去年9月,冯伟刚成为中国石化西北油田采油一厂的员工。他长久以来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也让他有更强的能力帮助家庭。

    采油厂对新入职员工充满关爱,各级领导嘘寒问暖,为冯伟刚配备了新的生活劳保用品,第一时间发放各种防暑降温用品。得知冯伟刚家庭困难,厂工会专门给他家里邮寄了1000元慰问金。

    “能进入中国石化工作是我的荣幸,西北油田是一个充满朝气的企业,我将竭尽全力做一名合格的石化员工。”在这里,冯伟刚感受到家一样的温暖。

    冯伟刚所在的采油管理三区距离厂部最远。一开始跟着班站员工巡井,冯伟刚就见识了石化员工的严谨、细致、认真,“40多口油井,上百公里路程,宁可不吃饭不休息,所有的井都要巡到,所有的故障都要排除,所有的操作都要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冯伟刚和采油管理三区副总监刘志恒签了师徒协议。作为早毕业10年的学长,刘志恒教导冯伟刚:“从学生到石化员工,要把自己站成一棵大漠里的胡杨,风沙再大,也要坚韧不屈、自信执着。”

    刘志恒带冯伟刚参加了每一个技术方案、每一个工艺调整的讨论。冯伟刚目睹了技术人员宁愿通宵达旦,也要对技术数据反复论证仔细斟酌,力求效果最好、成本最省。无论是酷热难耐的夏季,还是冰冷刺骨的寒冬,只要在岗,干部员工就像井场上的抽油机,日复一日,坚定执着。

    榜样是最好的老师。今年是西北油田建设千万吨油气田的关键之年,冯伟刚跟着师傅们全力以赴投身到增储上产攻坚战中,每天工作十五六个小时,静下心、扑下身,摒弃浮躁,一心一意投入每项具体工作中,全区的每口井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一年下来,皮肤黑了,身体壮了,手上的茧也出来了。刘志恒也向他竖起了大拇指:“实习期满,你已经是一名真正的石油工人了。”

    这时,冯伟刚心里就像喝了蜜一样甜。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peat标签中缺少Article标签
中国石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