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  上一版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第4版:中国石化报04版
用户名 密码
文章检索
  日期检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王云海:探路者挑战不可能

2021年09月01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庞 坚
16.8K

    庞 坚

    2011年7月研究生毕业后,王云海进入四机公司。还处在实习期,他就被招进了固压产品研究所,成为吴汉川的徒弟,从事压裂装备研发。

    在这个团队,王云海最大的感触是需要有大格局,要向国际顶尖学习,不能故步自封。

    一次海外考察中,王云海敏锐地发现电动压裂装备成本低、可靠性好、智能化水平高,未来可以有效促进页岩气低成本开发。随后他着手准备可行性研究报告,开启了压裂装备“电动化”旅程。

    这一路的探索,着实不易,但王云海乐在其中。“其实我的想法很简单,想维护好那片绿水青山,让轰鸣的压裂施工现场变得静悄悄的,让老乡们安安静静地生活,这样的事就是有意义的事。”在王云海看来,他们的工作很辛苦,也很浪漫。

    落在实际,王云海面对的也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电动压裂装备怎么供电,整体应该是什么结构,怎么设计,是否有大功率配套电机,异常工况如何保证施工安全……

    问题千头万绪,王云海和同事一点点克服。方案设计阶段,他连续一个多月在现场“蹲点”。现场试验,他和同事不眠不休调试参数。如今,超大功率全电动压裂装备成功进入商业化运作,他又将目光落在优化方案上,继续挑战不可能。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peat标签中缺少Article标签
中国石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