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 日期检索
于细微处看见光——读《文明的温度》札记2021年08月31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彭 展
当有人感慨“发展的列车匆匆驶过精神的展台,现实的变化把心灵的地图抛在身外”时,我们必须驻足凝思:新时代的中国应该秉持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能够为人类文明贡献什么样的精神财富?这就是新时代实施公民道德建设的价值所在,也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教化于众的意义所在。我们不仅仅要有拥抱温暖的能力,更要有践行温暖的能力;不仅仅要有获得感动的能力,更要有传递感动的能力。 彭 展 近日,从头至尾翻阅了由108篇短文汇集而成的《文明的温度》(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分享些感悟。 人是恒温动物,正常体温保持在36~37摄氏度。那么,文明有自己的温度吗?有这样一种说法:驾驭温度的能力,体现了文明发展的程度。以冶炼技术为例,青铜时代炉子能烧到1000摄氏度,再提高到两三百摄氏度就进入铁器时代,温度再高就能烧制瓷器、玻璃,而后进入工业时代。如果说器物上的“文明温度”,是技术手段的变革;那么,社会中的“文明温度”,则是人心精神的汇聚。我们需要的文明的温度,正是人心的温度。 这是一本有故事的书 2017年,人民报日报评论版开设了《暖闻热评》专栏,力求寻找平凡中的不凡、感受文明的温度,一个个鲜活人物、动人故事直击心头,勾勒出属于一个时代的精神图谱。全书百余篇文章,分为最是善意暖人心、以敬畏心做挚爱事、把有限人生活出精彩三个章节,每篇文章都由人物、故事、点评三个部分构成。 书中涉及的人物,既有捐赠抗疫物资的肯尼亚华侨华人、洪峰过境时参与抗洪的长沙市民、九寨沟地震中的救灾者、电影《二十二》主创团队等群像,也有英勇救人失去右腿的重庆火车站员工徐前凯、坚持为盲人讲电影的残疾人杜诚诚、捐出工钱的火神山医院建设者骆名良,以及给邻居撑伞挡衣物的胡大爷等个体;既有老英雄张富清、守护敦煌遗产的彭金章和樊锦诗夫妇、九旬翻译家宋书声、百科全书编纂学家金常政、98岁的上班族李桓英等老前辈,也有相约在零点37分的铁路职工恋人、在地铁内擦地的小女孩、给清洁工贴善意提醒纸条的女大学生等90后,甚至00后。 有时候,他们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平凡得不能再平凡,却活出了生命的精彩。细细品味,他们以平凡小事绘就了自己的人生底色。 这是一本有温度的书 温度在于鲜活的人物。寥寥数笔,或概述一生的坎坷经历,或呈现某个特别的场景,或说明一段尘封的往事,令人感慨,让人感动。 比如,《礼让,是互相成全的尊重》,讲述了一位88岁行动缓慢的老人脱帽向一个停车礼让的90后姑娘鞠躬致谢,在斑马线两侧给公众上了堂道路文明的教育课。 比如,《凡人善行托举精神高地》介绍,安庆石化88岁的退休工人许惠春因病去世,子女在整理老人遗物时发现一沓厚厚的汇款单,署名“李记”。29年来,一笔笔署名“李记”的匿名捐款寄往受灾地区、困难家庭,但李记是谁、在哪里等谜题始终没有解开,直到老人去世。 温度在于走心的笔触。从封面“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凡人小小的善举,绽放文明的光芒”引语,以及善良、礼让、守护、敬业主题词,到百余个画龙点睛、高度凝练的标题,进而娓娓道来、夹叙夹议的评说,编者、作者的着墨感动、记录文明、书写文明、讴歌真善美的初心跃然纸上,浸透纸背。 比如,《“最后一课”,请珍视感恩》所言:“你身边每个平凡的劳动者,都是值得尊重、应该感谢的。”“感恩生命过往中每一个人,让生命涂抹感恩的暖色调,从平淡日子中感受快乐,必能收获用双手碰触到的稳稳幸福。” 比如,《每一滴汗水都值得称颂》感言:“不管哪个行业、何种身份,都在自己的岗位上为了一个特定目标而全力以赴,是劳动、拼搏与奉献,夯实了社会运转的基石,也筑牢了社会价值的底座。”“每一个群体都是社会滚滚向前的推动力量,一步一个台阶地登高处、补缺口,给自己、给社会、给后人留下最美的杰作。” 品读这些文字,顿感温度之暖、表达之美、意境之深。 这是一本有“续集”的书 鲁迅先生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编者在前言中说,文明的温度比物质的丰盈更充实,价值的力量比生存的需要更崇高。个人需要价值塑造,社会需要精神引领,国家需要文明基石。“这部由出彩中国人书写的文明之卷,还在接力续写着。面对时代,我们每个人都既是剧中人又是剧作者”。 阅读一个个有血有肉、见人见事、可亲可信的故事,有的早有耳闻,有的初次接触,有的记忆深刻,有的温故知新。他们普通得像素不相识擦肩而过的路人,又像似曾相识毗邻而居的乡亲,在来来往往中一举手一投足,留下不可磨灭的剪影,在岁月的奔腾长河中历久弥新。 记得《有梦的日子会闪光》一文讲述,北京望京一小区门外,70多岁的老人李文荣支起了小摊儿,一边卖馒头,一边写故事。十几年来,她总爱写一些身边人身边事,印制成书,竟成了一本十多万字的散文集,大学教授看后,也直夸写得好。由此人物故事,作者的点评可谓妙笔生花、字字珠玑。 “人生就像一场旅行,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其实,每一段平凡日子的背后,都有着不普通的内在,这需要走心地触摸、用心地寻味,谁又能确定哪里绽放礼花呢?平淡不意味着无奇,我们不妨静下来、沉下心,发现生活的美好,也许最精彩的故事,就在我们身边。” 读到这里,合上书本,脑海里又浮现书中点赞的那些平凡或者不平凡的人生、寻常或者不寻常的瞬间,就像一颗颗种子,在心灵深处生根发芽、悄然成长,指引我们于细微处看见光,不断发现和讲述身边的精彩故事,为提升价值的水位、文明的温度汇聚涓涓细流。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