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 日期检索
淡泊名利
|
![]() |
人物名片 69
集团公司油气开发 高级专家 曹绪龙
从接过“化学驱油技术研究”使命的那一刻起,今年57岁的曹绪龙潜心笃志,用38年的时间去焐热这门“冷学科”,实现胜利油田化学驱技术从跟跑、并跑到领跑。从坚定“我为祖国献石油”初心的那一刻,党龄27年的曹绪龙用65个化学驱方案,一点一点点亮地下5亿吨剩余油的版图,累计产油7043万吨。
在曹绪龙看来,凡事不在于“能不能”,而在于“肯不肯”。如今每年应用化学驱油技术的平均产油量,已占胜利油田每年总产油量的12%。曹绪龙先后获“感动石化人物”“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巴丽蒙
“与国外进行化学驱交流,过去是仰视,现在我们可以平视甚至是俯视了。”38年苦尽甘来,集团公司油气开发高级专家曹绪龙有一种扬眉吐气的自豪感。
因为曹绪龙,“化学驱三次采油”这一专业名词近些年频繁上“热搜”,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这个“冷学科”。
化学驱三次采油是通过向油层中注入高效化学剂,大幅度提高石油采收率的一种方法。“说简单点,我们就像打扫油藏的‘清洁工’,通过研发化学药剂,不仅要把油藏犄角旮旯处的石油清扫到,还要扫得干净。”曹绪龙解释。
20世纪80年代末,面对国内大多数人不知道化学驱三次采油和外国专家“胜利油田不适合搞化学驱三次采油”的判断,“非科班”出身的曹绪龙选择这一领域,只因为师傅的一句话:“如果不搞化学驱,油田一半的储量都将在地下沉睡,而化学驱油,是让老油田延年益寿的崭新事业。”
那时,胜利油田乃至全国的化学驱都要学习国外的技术,一直处于跟跑的阶段。国外专家认为胜利油田化学驱油藏地层温度高、地层水矿化度高,开展大规模化学驱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
在曹绪龙看来,不在于“能不能”,而在于“肯不肯”。
多少个夜晚与实验相伴到天明。曹绪龙带领团队设计优化适应胜利油田不同油藏条件的驱油用聚合物,形成高温高盐油藏聚合物驱油技术。攻克无碱条件下界面张力难以达到超低的国际性难题,配套形成无碱二元复合驱油技术,提高采收率10.2个百分点,成为胜利油田大幅度提高采收率的撒手锏技术。
时间用在哪里,成就即体现在哪里。此后,曹绪龙带领团队发明黏弹性颗粒驱油剂,与表面活性剂、耐温抗盐聚合物构筑成非均相复合驱油体系,可在聚合物驱后油藏再提高采收率8.5%,使采收率达到63.6%。
即便把半生都用来挑战采收率的极限,如今已经是高级专家的曹绪龙,仍然称自己只是“一名普通科研人员”。在学生眼里,导师曹绪龙是用一举一动带动着年轻人进步。
“有一次,我们坐车十几个小时去外地出差,到了地方后,他说时间宝贵,一刻没休息就开始看材料。别说他的年纪,就是我们年轻人都累得受不了。”对于这段经历,胜利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采收率实验室博士后姜祖明记忆犹新。
曹绪龙的励志精神也感染着身边的人,越来越多的人沉浸在这项“未来事业”中。
翻看曹绪龙的工作日志,密密麻麻的文字下规划出胜利油田“三采”事业接下来的发展方向:突破上百摄氏度高温、探索50毫达西、拓展海上、扩大2000毫帕秒油藏,向着再一个“百万吨增油量”的极限挑战。
“如果新技术实现突破,化学驱年产油量将由10%提升至30%左右。”看似轻描淡写,却怎么也掩饰不住曹绪龙心底的兴奋,“科技研究就是要做到市场推广一个、技术储备一个、前瞻研究一个。”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