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 日期检索
搭建平台聚合力 加快新材料科研创新2021年08月09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潘亚男 李 娟
【单位】北京化工研究院材料科学研究所党支部 【亮点】全面推进一流人才培养工作,通过“支委+”模式组建学术委员会并建立跨专题组合作开发机制,凝聚专题组发展合力,面向国家和行业需求加速材料创新和攻坚创效。 【荣誉】2021年被评为集团公司先进基层党组织 潘亚男 李 娟 在北京化工研究院,材料科学研究所党支部的博士论坛名气很大。各领域的科研人才打破已有在研项目的框架,各尽所能去搜集极具发展前景的新课题方向,营造出良好的“主动思考、勇于担当、敢于创新”的氛围。 材料所党支部成立于2011年,现有党员24名,其中博士23人、硕士1人,是一支年纪轻、学历高的队伍,满怀科技报国的热情。支部全面推进一流人才培养工作,组建学术委员会并建立跨专题组合作开发机制,凝聚发展合力,将高分子物理和高分子化学两个学科紧紧融合在一起,执着原始创新的基础性和前瞻性研究,在化工新材料领域不断取得突破。 特色活动夯实科研基本功 历经11年的积累,材料所党支部已经建立起一支朝气蓬勃的创新队伍,为满足国家重大需求和社会发展需求大胆探索新材料。 教授多、专家多、博士多是这支队伍的特点。该支部充分利用人才优势,积极响应“强三基、带队伍”的号召,组织开展博士论坛学术交流、英语科技论文报告会、科研技巧分享等一系列注重提升科研基本功的特色活动。以博士论坛为例,自2017年以来,支部召开论坛90余次,围绕新材料、新能源、新技术等科技前沿,开展深入的学术交流与研讨。 博士论坛上,科研人员紧密结合材料所科研领域和研究现状,就高分子化学和高分子物理两大领域,碰撞交流,形成了可控活性自由基聚合、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材料、氢燃料电池等5个大方向,为材料所的科研立项及长期科研规划的制定夯实基础。 融合创新平台探索新材料研发 为加快实现关键化工新材料国产化、提升重点化工新材料自给能力,该支部通过“支委+”工作模式,组建以专业带头人为主的学术委员会,为科研项目精准把脉、保驾护航,加快重大重点项目攻关进度。 支部还建立了跨专题组合作开发机制,在高分子物理及表征、单活性中心催化剂、可降解聚酯、功能膜材料等领域,开展材料应用基础和前瞻性科学研究,着力打造高分子物理和高分子化学相互融合的创新平台,促使两个领域的科研人员有机结合和深入合作,形成优势互补的跨领域项目团队,有效促进了以PBST可降解材料为代表的一批新材料领域重点科研项目的研发。 其中以高分子物理为平台,已设计了多个高性能高分子材料的结构,是中国石化合成材料“产销研”联合创新平台最重要的力量之一;以高分子化学为平台,在茂金属催化剂、可生物降解聚酯、功能膜等方面取得创新和突破。 11年来,该支部共获得科学技术奖励30项,并建有集团公司的高分子物理及表征重点实验室。 党员突击队为口罩料开发提供精准数据 去年9月,在集团公司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该支部高分子物理及表征重点实验室的5人表征突击队受到表彰,是10家抗击新冠疫情突出贡献单位中亮眼的科研团队。 疫情暴发初期,集团公司调集各方资源力争在短时间内建起熔喷聚丙烯生产线。根据工作安排,该支部迅速成立一支5名青年党员组成的表征突击队,夜以继日地开展熔喷布样品表征测试工作,与多家生产企业紧密配合,及时地为口罩料的开发提供数据支撑。 “样品今日到,明天出报告!工艺每天都在调整,我们只有做到第一时间提供所需数据,才能保证熔喷布供应链的口罩生产。”这是青年党员立下的“军令状”。 人员短缺、溶剂不足,困难被一一克服。在制样和仪器操作过程中,他们一人多岗、一岗多责,着力提升测试效率,用精准的数据支撑了中国石化口罩料开发。(48)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