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  上一版  下一版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第6版:中国石化报06版
用户名 密码
文章检索
  日期检索










































石科院

加快低碳技术研发 积极推动成果转化

2021年07月13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杜诗画 李 煦 王厚朋
16.8K

石科院科研人员在进行微藻室内人工光照养殖实验。李 煦 摄

    □杜诗画 李 煦 王厚朋

    自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出以来,石科院发挥自身技术优势,加快绿色低碳技术研发,积极推动技术成果转化,助力双碳目标如期实现。

    碳捕获、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是减碳必不可少的途径。微藻被称为由阳光驱动的活化工厂,其生长速度快、易养殖,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碳和无机氮高效转化为有机碳(主要为糖类与脂质)和有机氮(主要为蛋白质),可进一步制成保健品、化妆品及高品质饲料等产品,不仅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而且能够产生经济附加值。

    石科院锁定微藻用于解决减排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的关键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利用石化企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烟气、废水和低温余热,为微藻生长提供充足营养及适宜温度,有机集成二氧化碳/氮氧化物吸收固定、微藻养殖与微藻生物质利用等多项技术,在烟气吸收、藻种筛选、新型光反应器开发、养殖技术开发与微藻产品加工利用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创新,形成了微藻用于碳氮减排及高蛋白生物质生产的系列新技术。相关研究成果得到可再生能源全球创新组织的肯定,认为“该成果首次提供了一种利用微藻进行实际大规模烟气减排的可能性与工业化策略”。目前,该技术已在石家庄炼化、催化剂长岭分公司等开展了微藻碳氮减排的示范工作,收到良好效果。

    可再生能源是实现碳中和的必然选择,氢能是替代化石能源实现碳的零排放的重要方式。在电解水制氢技术领域,依托石科院成立的中国石化新能源研究所围绕质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技术中的关键材料——阴阳极催化剂展开技术攻关,开发出电解水制氢专用铂碳阴极催化剂和铱系阳极催化剂,较商业催化剂质量比活性显著提升。他们还利用自主研发的催化剂成功装配15千瓦质子交换膜电解槽,其能效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填补了中国石化在质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领域的空白。

    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典型代表,氢燃料电池汽车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但构成氢燃料电池电堆的关键材料基本依赖进口,其中电催化剂开发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新能源研究所以此为突破口,开发了氢燃料电池铂/碳电催化剂“液相还原-负载”工艺技术,制备出分散性好、负载量高的铂/碳电催化剂,并实现了批量化制备,其产品性能一致性优良。“利用该催化剂,我们装配出8千瓦氢燃料电堆,目前运行情况良好,满足应用推广要求。”该院相关研究人员介绍。

    当前,废旧塑料已成为垃圾污染中的“重灾区”。为实现废旧塑料循环利用,石科院通过自主研发及开放合作等模式,联合相关企业共同开展废旧塑料分拣、预处理、催化热解、热解油高值化利用一体化技术研发,形成废旧塑料深加工成套技术。该技术可将塑料降解为流体,再利用炼厂现有装置进行加工,生产符合国6标准的车用燃料等产品,还可以同时生产乙烯、丙烯等低碳烯烃。目前,该技术即将开展中试试验,示范效应突出。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peat标签中缺少Article标签
中国石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