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 日期检索
大连院
打造碳中和研发平台 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2021年07月13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刘全杰 孙宝翔
□刘全杰 孙宝翔 5月19日,由大连院开发、上海工程公司编制的国内首套“10万吨/年顺酐加氢水解制丁二酸工艺包”通过集团公司科技部审查,为我国共聚酯可降解材料大规模发展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有助于早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低碳经济是一个不可逆转的潮流。大连院明确“十四五”时期要着力打造碳中和研发平台,加速形成有竞争力的核心技术。 作为中国石化重点研究碳减排方法学的企业,大连院不断加快研发脚步,积极做实碳中和引领及检测、核查平台,突破温室气体浓度监测、排放反演及减排评估等关键技术,增强产品碳足迹技术竞争力,加快形成“中国数据、中国方法”,为终端产品洁净化、管理碳资产发挥独特作用。目前,大连院关于碳核算及碳减排方法学的研究成果已在中原油田等10余家单位应用。 胺基碳捕集工艺是燃烧后二氧化碳捕集的主要方法,目前已在国内建成多个示范工程,虽然效果显著,但其吸收剂循环再生的能耗较高。大连院通过开发新型高效吸附剂及工艺工程优化,显著降低了吸附剂再生能耗,并结合高效传质设备、低温差换热器、胺液净化及能量优化,开发出低成本二氧化碳捕集技术,其运行成本比现有技术降低了30%以上。 同时,大连院拓宽碳一化学合成路线,尝试将低成本捕集的二氧化碳转化为高端材料,进一步实现负碳。目前,该院以二氧化碳为原料合成出了36种烷基/芳基炔酸(酯)等潜在工程塑料单体,还在积极探索研发聚碳酸酯与碳纤维复合材料。此外,他们还持续加大电化学催化转化二氧化碳还原基础研究的探索力度,以原始创新支撑颠覆性技术研发。 “近年来,我们不仅把节能真正当作‘第五能源’,大力强化工艺节能、设备节能技术,而且加快布局氢能业务,稳步推进光伏、风电等绿电技术开发和利用。目前,我们正在努力探索更多的、变革性的减排增汇技术。”大连院院长侯栓弟介绍,他们开展脱碳路径优化研究,在基于全厂总流程、构建多目标的约束下,可根据不同决策偏好的精准化寻优路径模型,实现不同情景下精准预测、评估和优选脱碳路径。 如今,大连院正以“科改示范行动”为契机,积极探索科技攻关大兵团作战模式,以联合攻关、“揭榜挂帅”等活动为突破口,组成院领导挂帅督办、专家跟进指导、科研骨干分层攻关、职能部门调度保障的联合攻关团队,加快支撑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等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加强与产业部门对接并形成机制,积极推动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集团公司打造技术先导型公司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