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 日期检索
西北油田采油二厂根据稠油的黏度不同,采用矿物绝缘电缆、纳米保温油管、水溶性降黏剂等新技术,让稀油用量降下来,成本也降了下来
降黏“魔棒”破解稠油之“愁”2021年07月08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胡 强 丁玉萍 吕德群
胡 强 丁玉萍 吕德群 今年初以来,西北油田采油二厂每日掺稀油用量高达1.4万吨。随着加大稠油区块开发力度,稀油短缺成为制约产量的卡脖子问题。 如何让低成本新技术破解稠油之“愁”?采油二厂采用水溶性降黏剂、矿物绝缘电缆、纳米保温油管等新技术,全面打响节约稀油攻坚战。截至6月30日,该厂已实施稠油降黏新工艺39井次,节约稀油6.71万吨、凝析油1.77万吨。 稀油有了“新替身” “新型水溶性降黏剂的应用成功,对我们整个西北油田节约稀油用量具有重大的意义。”6月20日,西北油田采油气工艺专家邹国君在采油二厂7-3计转站说。 面对稀油短缺这一制约稠油开发难题,能不能找到一种低成本的替代品,成为采油二厂科研人员攻关的重点项目之一。经过前期大量研究后,科研人员对原有的水溶性降黏剂体系进行改性升级,研发了一种新型水溶性降黏剂,让稀油有了“新替身”。 该降黏剂在TH121100等井上成功应用后,在7-3计转站和6-4计转站掺稀油井进行全面推广。目前,两座计转站日节约稀油超过77吨,为稠油高效开发油田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降黏用上“新利器” 5月18日,TH12292X井实施矿物绝缘电缆加热降黏工艺,日掺稀由147.3吨下降到118.3吨。 早在3月份,采油二厂就在TH12443井进行了矿物绝缘电缆加热降黏工艺的实验。实验表明,该井日掺稀由150吨降到98.4吨,效果显著。 矿物绝缘电缆加热降黏工艺是中国石化重大科技项目之一。该工艺有效解决了稠油举升过程中受井筒温度降低而导致的黏度增加、摩阻增大的难题。 邹国君解释:“矿物绝缘电缆以T2铜作为发热线芯,以氧化镁作为绝缘层,实现三芯一体。同时,该工艺利用纯电阻将电能转化为热能,发热功率可达400千瓦以上,具有发热效率高、故障率低特点。” 采油二厂采油管理12区的油井99%为超稠油井,在矿物绝缘电缆加热降黏工艺应用之前,该采油管理区掺稀油用量多。应用新工艺以来,采油管理12区每天节约稀油432.9吨,单井节约稀油率达到25%以上。 油管穿上“保暖衣” “TH12356CX3井组下的纳米保温油管已应用三个月,井口温度稳定在67.4摄氏度左右,较施工前提升了18.8摄氏度。稀油用量明显减少。”6月21日,邹国君说起纳米保温油管,很是兴奋。 TH12356CX3井位于西北油田采油管理12区3小区,掺稀比大于2,为中高黏度稠油。3月6日,该井采用纳米保温油管工艺,日掺稀由61.5吨下降到48.6吨。 温度是影响稠油开发的重要因素之一,稠油举升过程中,热损失大造成黏度急剧上升,制约开发效果。针对井筒热损失大的问题,该厂使用纳米聚硅气凝胶材料作为保温层,具有导热系数低、加工简便等特点,同时具备了耐高温、耐高压、强防腐等性能,保证了纳米保温油管的使用寿命。 目前,该厂已在4口井成功应用保温油管,单井井温提高6摄氏度,稀稠比降低幅度达5.8%,日均节约稀油8吨。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