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  上一版  下一版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第2版:中国石化报02版
用户名 密码
文章检索
  日期检索










































多方协同支持
构建塑料闭路循环

2021年07月07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16.8K

●同济大学循环经济技术研究所所长 杜欢政●

要治理塑料污染,最终路径不是禁塑、限塑,而是加强对塑料使用的管理,使塑料不要流入海洋或埋到地下。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得构建塑料闭路循环体系,即从减量使用到闭路循环,再到可降解塑料的替代,这当中需要有政策、技术,以及商业模式支持。

现以长三角江浙沪地区为例讨论塑料的闭路循环如何构建。该地区被称为“包邮区”,快递件数总量占全国的34.85%,其中塑料类包装消耗极大,材料主要为塑料袋薄膜、编织袋、泡沫箱、珠光袋、胶带和填充塑料等。

2019年,长三角传统“包邮区”的快递塑料包装资源节约潜力为10.35万吨,但这一潜力能否完全释放,取决于行业是否能进行系统性变革,用循环包装替代一次性包装,并建立循环包装回收利用体系,将结束循环周期的包装材料集中处置,由此形成快递业塑料包装的闭路循环。

快递包装废弃物属于生活垃圾,生活垃圾污染防治的责任主体是地方人民政府,应纳入地方垃圾分类和再生资源回收的建设体系来进行治理。因此应由地方政府来牵头作为产业链各方的链接中枢,进行协同治理。生产企业、电商平台和商家、快递物流企业和消费者,都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和成本。

(文字由本报记者 符 慧 采访整理)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peat标签中缺少Article标签
中国石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