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  上一版  下一版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第27版:中国石化报27版
用户名 密码
文章检索
  日期检索










































在延安,追寻永不磨灭的“兴国之光”

2021年07月01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赵士振 马保迁 石建芬 石 荣 吴杰华
16.8K

    延安精神——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红色足迹——1935年10月,一群衣衫褴褛的军队来到高原沟壑里的延安。他们是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刚刚经历了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此后漫漫十三载,延安成为中共中央所在地,成为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窑洞简陋,油灯昏黄,却如夜空中的北斗,引领着中国的走向。伟大的延安精神,也在这里渐渐明晰。

    区域企业——陕西石油、江汉油田坪北经理部。

    2009年底成立以来,陕西石油坚持融入地方、借势发展,企业影响力逐步扩大,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累计向中央和地方上缴税费20.5亿元,被陕西省国税局评为“A级纳税人”,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

    1998年3月12日,江汉油田与中国石油长庆油田签订协议,合作开发安塞油田坪北区块。20多年来,坪北油田累计生产原油350多万吨,为江汉油田创效50多亿元,上缴各类税费等近30亿元。

    本报记者 赵士振 马保迁 石建芬

    通讯员 石 荣 吴杰华

    陕北高原,沟壑纵横、山丘连绵。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诞生了不朽的延安精神。

    延安精神培育了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弘扬延安精神,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当年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同样深有感触。他在《西行漫记》里写道,有某种东西使得个人的痛苦或胜利成了大家集体的负担或喜悦,有某种力量消除了个人的差别,使他们真正忘记了自己的存在,但是却又发现存在于他们与别人共自由同患难之中。

    感慨之余,他将“在这样奇怪的铁一般团结的中国革命家身上一再碰到的特有品质”,称为“东方魔力”,并断言这是“兴国之光”。

    在延安,记者用心追寻这不朽的“兴国之光”。在采访中,我们遇到普通的加油员、能干的采油技师,以及许多忙碌的身影。在加油站、油井旁,他们看似平凡的坚守,却是令人感动的传承。

    “杨家岭、南泥湾,红色精神伴我行”

    5月13日,韩光辉的一天是从延安张思德纪念广场开始的。

    韩光辉是陕西石油延安分公司党委书记、经理。这天5∶30,他早早来到这里,再一次重温历史,为七一前的党课准备素材。

    1944年9月8日,在延安凤凰山下枣园沟口的操场上,毛泽东参加了一个普通战士的追悼会,并发表著名讲话《为人民服务》。这名战士叫张思德,3天前,由于连日阴雨,正在埋头工作的张思德被倒塌的炭窑掩埋,牺牲时年仅29岁。一年后,1945年4月,中共七大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首次写入党章。

    这不是韩光辉第一次来这里。山梁环绕,绿树成荫,花岗岩制作的张思德烈士雕像高大挺拔、目光坚毅,一再让他深受触动。

    “对我来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把企业发展好,为延安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韩光辉说。

    2010年9月,延安石油成立。他们将弘扬延安精神作为文化内核,坚持用发展解决一切问题,创建以红色旗帜、红色基因、红色精神、红色阵地、红色征程为内容的“五红”党建品牌,将红色基因融入党员血脉,用延安精神激发前行的力量。

    经过11年努力,延安石油目前已拥有在营加油(气) 站27座,形成以汽油、柴油、天然气批发、直分销配送、非油品业务为一体的经营格局。

    杨家岭加油站位于延安市宝塔区延大路中段,距离杨家岭革命旧址不到1公里。他们在加油站便利店设计中融入剪纸、腰鼓等陕北元素,将便利店扶贫产品专栏打造成窑洞造型,吸引顾客。

    刘同玲是站上一名普通加油员,十一年如一日坚守杨家岭。对她来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在加油现场,记者看到她耐心为游客介绍杨家岭的景点、旅游攻略,推介延安“圪梁梁”小米,让顾客感受到革命圣地的热情。“当年延安小米哺育了中国革命,现在不少游客也会买一些带回家尝尝”。

    如今,延安石油正实施3年奋斗目标。但市场需求增幅持续放缓、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将使他们面临更大挑战。出路在哪里?办法在哪里?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之际,韩光辉和同事走进杨家岭、南泥湾,再次重温历史、激发力量。他知道,困难面前不低头,既是延安精神的精髓,又是延安石油破茧成长的不竭动力。

    延安精神也辐射照耀着陕西石油人。陕西石油坚持用脚下的土地教育土地上的人,大力弘扬延安精神,把党史学习教育、建党百年庆祝活动与陕西本土红色资源结合,与实际工作结合,通过录制微党课、先进典型宣讲、为群众办实事等方式,与广大员工群众共享企业发展成果,共庆党的百年华诞。

    “在坪北,更需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南泥湾好地方……”

    南泥湾距离延安市区30公里,在去采访的路上,这首《南泥湾》让记者重温了那段轰轰烈烈的历史。

    1941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难,“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穿,工作人员冬天没有被子盖”。

    党中央和毛主席决定开展生产自救。1941年春,北风凛冽,三五九旅的战士高唱“一把镢头一支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的战歌,浩浩荡荡挺进南泥湾。

    在南泥湾大生产展览馆,记者看到一组数字:1941年,南泥湾开荒种植1.12万亩,蔬菜完全自给;到1944年底,种植面积达26万亩,产粮3.7万石,实现“耕二余一”甚至“耕一余一”。

    这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造的伟大奇迹。

    “英雄已逝,但精神从未远离。它始终涌动在坪北油区干部员工的血脉里。”

    说这话的,是江汉油田坪北经理部党工委书记李新章。他感慨地告诉记者,坪北油区23年的奋斗历程,就是一部传承延安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历史。

    1998年3月12日,处在扭亏脱困关键时期的江汉油田抢抓机遇,与中国石油长庆油田签订协议,合作开发安塞油田坪北区块。当年5月,600名江汉儿女穿汉水、越秦岭,一路向北,来到延安市安塞区坪桥镇以北连绵不断的山丘里,拉开进军西北石油市场的序幕。

    “坪北苦不苦?一天要吃二两土,白天不够夜里补。”创业之初,油区没路没水没电,更没有技术资料。但是,这里有延安精神。面对陌生的油藏和艰苦的环境,他们充分发挥地处延安的红色资源优势,组织党员到梁家河、杨家岭、枣园等地开展学习和入党宣誓活动,让党员干部接受党性锤炼和作风洗礼,把红色基因融入血液里,传承到工作岗位上,体现到实际行动中,在陕北如火如荼地开展石油会战。

    23年过去了,这里已经成为江汉油田第3个原油生产基地,是中国石化低渗透区块开发的样板,长庆油田也发出“远学华北,近学坪北”的号召。

    更可贵的是在160多个采油平台忙碌的“垦荒者”。这些平台分散在黄土高原的沟壑里,最远的离生产基地有20多公里。山路弯弯,一眼望不到头。

    “条件虽苦,但他们并未退缩,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已经深入骨髓。”李新章说。

    在他们的努力下,如今的坪北油区成为江汉油田打造西部石油市场的桥头堡。2019年11月,他们中标长庆油田第一采油厂塞17井区总承包项目,实现历史性突破。2020年,塞17井区产油9万吨,实现利润考核450万元,为做大做强西部石油市场奠定坚实基础。

    “延安精神无处不在、从未远离”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诗人贺敬之的《回延安》家喻户晓。

    “哪一颗火热的心不向往延安呢?水流万里归大海,延安广阔深邃的山谷容纳着汹涌奔流的人的江河。”散文家吴伯箫的笔底流淌火热的激情。

    “在青年们的嘴里、耳里、想象里、回忆里,延安像一支崇高的名曲的开端,响着洪亮动人的音调。”诗人何其芳的诗句就是一支优美的曲子。

    只有身在延安,才能深刻感受到红色圣地给人的冲击。也只有面对面交流,才能被石化员工的言行深深感动。445处红色历史遗址告诉你,延安精神无处不在,更让年轻的员工心向往之。

    呼延月心是延安石油工团宣传干事,在这里已经工作8年。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以及枣园的灯光、杨家岭的会堂,让她时常有新的发现。8年里,她经常被身边的同事感动。“在他们身上,我时刻感受到延安精神永不过时、就在身边,激励着我只争朝夕、干好工作”。

    封星是延安石油零售非油部经理、第一党支部书记。2020年除夕,当大家陆续回家团聚时,封星马不停蹄,来往于各片区站点逐一落实防疫物资,直到深夜才匆匆回家。疫情当前,做好员工个人防护至关重要,但市场上的口罩、消毒液等防疫物资严重紧缺。她多方协调,垫资2万多元,及时购买2000多只口罩、500多瓶消毒液送往各站点,自己却没留下一只。

    “我觉得这就是延安精神。”呼延月心出生在延安,从儿时起就常听老人讲延安的故事。现在她明白,世上哪有天生的英雄,只不过是面对艰难困苦,有人选择挺身而出。呼延月心被这些精神感动,更为这些精神焕发出的力量折服。今年5月,她怀揣着无限憧憬,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不仅在闹市区、在加油站,延安精神在大山的沟壑里、在一个个井站上,也在无声传承。

    杨婷婷硕士毕业后于去年9月来到坪北。用她自己的话说,生于秦岭南麓鹤城商洛,长在关中平原古城西安,学在九省通衢江城武汉,如今,将扎根在红色革命圣地延安。

    上班第一天,维修班赵虎师傅带领她们跑线。颠簸着跑遍了采油一区的17个采油平台,几乎每个采油平台都是单兵作战,像P65这样的大站也只有4人驻守,每个平台的驻守师傅除轮班休假,基本不会轮换。杨婷婷深感震撼:在山区一线采油平台坚守十几年,终日与抽油机相伴,对抗寂寞的工作环境,该是多么坚韧的精神。

    在P16采油平台,记者见到负责人李斌,当时他正冒着细雨巡检站上的设备。压力、温度、罐位,李斌认真记下每一个数据。

    “这里还是坪北油田第一口井P32-96井所在的位置。”李斌说,这口井1998年5月13日开钻,开钻前连续下了30多个小时的大雨,交通阻隔,大家就靠啃快餐面、喝雨水充饥。

    这口井的钻探成功,成为坪北油田开发的里程碑。2018年,坪北经理部将该井所在的平台改造为教育基地。一批批青年员工来这里寻访历史、激励斗志。

    “蓝天白云下,站在这口井前,我仿佛回到了那一段峥嵘岁月。”青工田媛说出了他们共同的感受。

    本版图片由呼延月心 邹炎章提供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peat标签中缺少Article标签
中国石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