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  上一版  下一版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第22版:中国石化报22版
用户名 密码
文章检索
  日期检索










































从石库门到南湖红船:初心不改 逐梦前行

别人都往繁华去,我们却到荒野来
党员价值是帮助更多的人
2021年07月01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16.8K

    红船精神——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红色足迹——上海,兴业路76号,中共一大会址;浙江嘉兴,南湖红船。1921年7月下旬,中共一大会议在上海一幢石库门里秘密召开,后因法国巡捕袭扰而临时转移到嘉兴南湖一艘画舫上举行。在这里,通过了党的第一个纲领和第一个决议,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红船”的名字永载史册,梦想从这里启航。

    一楼一船标记了中国共产党的荣耀发端,也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苦难辉煌。

    一个世纪斗转星移,党领导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几乎是奇迹的中国道路,红船精神贯穿了这一筚路蓝缕的壮阔征程。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历经百年依然指引着前进的方向。

    从上海到浙江,在梦想启航的地方,我们沿着红色足迹探访了数家企业,试图在世界之变、时代之变中寻找那些不变的光荣与梦想。

    区域企业——上海海洋石油局、高桥石化、上海石化、上海赛科、炼销公司、化销华东、销售华东、上海石油、上海院、上海工程、上海赛诺佩克、浙石期货经纪公司,镇海炼化、浙江石油、宁波工程等15家中国石化企业,70多年来深耕勘探开发、炼油化工、产品销售、创新研发等各个领域,从一穷二白中奋起、在艰难爬坡中奋进,用实际行动践行央企担当,使红色基因历久弥新、代代传承、永放光芒。

    可能难以有一座城市,有她如此多重的性格。

    上海,是万国之城、十里洋场,亦是革命之城、英雄之城。孙中山在上海留下革命足迹,写下《建国方略》;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引领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大潮;《共产党宣言》在上海弄堂里出版;中国共产党在石库门里诞生。

    习近平总书记说,看一百年的中国去上海。上海是近现代中国嬗变的缩影。

    自被迫开埠后,上海经历了4次战争,除了租界外几成废墟,直至1949年5月迎来解放,这个曾经为中国工业产值贡献半壁江山的工业重镇已是千疮百孔。毛主席语重心长,“我们只有先把机械、钢铁、煤炭、石油、化学这几样东西搞好了,我们国家才能建设”。

    羊棚里研发添加剂、猪棚改建指挥所、人力榨出润滑油、5万工人围海造堤……自此,奋斗化雨,浇灌山河。

    “一五”开局,1953年,第一座国营加油站上海石油第一加油站发出首张汽油券,工业废墟上开出一朵报春花;代号“01工程”——依靠自己力量设计建设的第一套炼油工程在高桥石化投产,拿下了汽车顶上的“煤气包”。

    国内首家医药专业设计单位上海化工医药设计院(现上海工程公司)、上海石油化学研究所(现上海石化研究院)相继成立,成为我国石化技术突破的先行者。

    上海海洋石油局前身——新中国第一支海上石油勘探队伍组建,第一艘海洋地球物理调查船被提名为“星火一号”,埋下石油石化人梦想的火种。

    勘探、科研、炼油、化工、销售……中国石化在白纸上艰难起笔,绘下石油化工振兴的起点。如最初对“星火一号”的期待一样,星火注定燎原。

    以“石油化工的振兴”助力“中国经济的振兴”和“人们生活的改善”,是中国石化总公司成立之初就确立的发展目标,红色基因镌刻在中国石化的血液里。

    改革春风拂水,浦江两岸潮涌。挺立潮头,上海石油投用第一条越江输油套管隧道,高桥石化成为我国跨部门跨行业成立的第一个特大型石油化工联合企业,上海石化在上海、香港和纽约三地上市,上海赛科投产当时国内最大石油化工合资项目……以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谱写了改革开放的石化诗篇。

    “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画图。”毛主席在建国初期豪迈地说道。

    岁月峥嵘,盛世如愿。曾经被评价为“像是用废弃材料拼起来”的高桥石化已成长为千万吨级炼厂,与滩涂上崛起的另一座千万吨级炼厂上海石化并肩同行,为上海乃至华东地区加油。国产东海牌沥青铺上F1赛道,国产碳纤维走出国门,国产生物航煤飞上蓝天……一个个“国产”背后是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闪耀着一代代石化人自立自强的壮志,兑现着中国石化“爱我中华、振兴石化”“为美好生活加油”的承诺。

    2021年,“十四五”开局,上海石化和上海工程共同开发工艺包的48K大丝束碳纤维项目开工、中国石化上海浦东科研信息办公综合基地开工……中国石化在沪企业优势将进一步聚集。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从“一五”到“十四五”,党旗高高飘扬,初心使命不改,石油石化的拓荒者建设者在时空中交错,这是只争朝夕的上海,更是生机勃勃的中国。

    在上海吴淞口,长江接纳了最后一条支流黄浦江,滚滚汇入东海。从上海到浙江,红色足迹清晰可循。

    东海之畔,一座世界级炼厂正在崛起。镇海炼化,这座成立于1975年的炼厂原为解决浙江燃油能源供应不足而建,又在1983年兴建化肥装置,解当地化肥短缺之急。

    因奉献而生,为奉献而兴。镇海炼化坚定信念、勇闯新路,在划拨原油短缺中成为第一家加工市场高价原油的企业,在改革开放中成为第一家对国外原油来料加工的企业;步步为先、高歌猛进,成为第一家年原油加工量超过千万吨、第一家乙烯装置迈入世界第一群组的企业,带动所在园区以近2000亿元的产值跻身国内化工园区三强。

    2008年国际油价低迷,多炼多亏,市场遭遇油荒。镇海炼化坚持开工保证市场供应,全年炼油1900多万吨。这是该公司唯一的亏损年,却成为员工的骄傲。

    在镇海炼化下游,浙江石油坚持党建引领,将1700多座便利店打造为扶贫、助农良港,用自己的特殊优势诠释奉献精神。2020年新冠疫情突发后,仅20多天,就帮助农户卖出160万枚鸡蛋、4万多箱椪柑、6000箱香薯、3000箱文旦等。

    镇海基地项目建设现场,宁波工程公司建设的煤焦制氢装置煤仓正在封顶。该公司曾自主研发了“SE-东方炉”系列煤气化技术,承制了全球最大常压塔,承建了国内第一套全国产技术煤化工高盐废水零排放装置……一步步扎实迈进,一套套“大国重器”扬帆出海。

    奋斗赋予时间以刻度,奉献赋予奋斗以意义。镇海基地新一轮乙烯项目建设正在冲刺,即将进入开车准备阶段。

    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造“世界级、高科技、一体化”企业的嘱托被牢记在心。

    在这里,管道纵横交错、塔林灿若星河,是历史见证,也是未来强音。

    本版文字由 符 慧 陆佳宏 徐峥辉 胡拥军 梅辽颖 沈佳蕾 提供

    图片由 章 铮 陈鸣启 提供

    讲述者:第一加油站

    阿拉是第一加油站

    政治清明,实业发达,人民可以安居乐业,便是我个人梦想中的未来中国。

    ——穆藕初

    侬好,阿拉是第一加油站,今年73岁了,住上海市苏州河边。欢迎大家来到我的家。

    我出生在1948年,那时我叫四川桥路加油站,是白色四四方方小房子,有两台电动泵和1个2000加仑的地下油罐。上海当年大概4000辆车,主要是洋人和国内富人才能开上车,所以我的生活也蛮清闲。

    1949年5月发生了一件大事,有人说“上海解放了”,很多人在街上欢迎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是什么?我也不懂,就知道从那天开始,中国变得不一样了。

    1951年,我被国营石油供应部门接管了,改名成“第一加油站”。1953年,上海石油有了7座加油站,我不再是孤零零了。1985年、1995年、1998年,加油站慢慢地变成26座、146座、294座。现在,上海石油有近600座加油站了。

    日子越过越好,老百姓都来加油,我们每天为上海10多万辆汽车加油,都快忙不过来了。加的油也越来越干净,现在加的是国6标准,跟欧洲的一样干净。我还服务了世博会、进博会等很多大型时髦展会。大家说,这是在初心之地,为美好生活加油。

    渐渐的,客人不仅是想来加油。为了赶上潮流,2020年8月我又重新装修了家里,换了最新的悬挂式油枪,还设置便利店、咖啡馆,外墙都换成透亮的玻璃,客人感受更好了。

    现在我家外面的小花园也修缮了。侬看,以前的德世古老加油机都被做成黄铜雕塑,我们自己国产加油机也一起摆在步道两边。偶尔散散步,看着这些老物件,感觉也是蛮好的。

    以前,复旦大学创始人、爱国人士马相伯在他百岁生日时说“寿者多辱”。我生长在新中国,感觉“寿者多福”啊。我每天喝着咖啡,看看苏州河,侬看侬看,外滩多美呀!

    讲述者:孙长海

    我与党同岁

    这前途满站着危崖荆棘,但他决心要踏上前去。

    ——殷夫

    “我今年100岁,和党同岁。党的生日是7月1日,我是1921年7月20日出生的,所以我经常讲,有了党才有了我,我是在党的培养教育下成长起来的。”高桥石化离休老干部孙长海精神矍铄、笑声朗朗。

    孙长海的家在上海一个普通小区内。家中摆设十分简单,大部分是20世纪80年代左右的老家具,五斗柜上摆着一台小电视,这是孙长海用来看《新闻联播》的。在接受采访前,他特意戴上新中国成立70周年获颁的奖章。

    与党同龄,有多少光荣与自豪,就见过多少苦难与屈辱。

    “旧社会苦得不得了。在我7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里很穷,大概读了两年书就不读了,学费书费交不起。1941年7月,我加入了八路军,1943年1月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尽管已经过去80年,这些意味着荣耀的时间坐标依然深刻在孙长海心里。他特别强调,只用1年半就入党了,这是“进步得很快的”。

    成为八路军后,孙长海进入山东沂蒙山区鲁中军区兵工厂,主要制造手榴弹。他们捡来废弹壳,手工重新装药,制造新子弹。土法制造手榴弹极度危险,何况兵工厂还是敌人轰炸的主要目标,但是“只要想到为前线送弹药,就充满干劲”。

    对孙长海来说,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1949年新中国成立,他随后被调到了上海。

    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炼油厂(简称上炼,现高桥石化)仅有6座小油罐、4座破仓库。1953年,玉门原油东运上海,国家石油管理总局决定投资600万元扩建上炼。孙长海进入上炼时,正值工厂艰难起步期。

    1958年,上炼要将年炼油能力从15万吨提高到50万吨,须把小塔改造成大塔。机修工人用土方法建了一个地炉将直径3米、厚16毫米的钢板加热到上千摄氏度,再用木榔头一锤一锤地锻打成型。

    同样在这一年,电力工业迅速发展,急需变压器油。上炼利用闲置设备制造了24台木榨机,将冷冻原料装入布袋,然后人力压榨、脱蜡,驰援国家电力事业发展。

    “那时候不分周末,工作很辛苦,晚上还要加班加点,都是靠人力。”孙长海回忆上炼的发展。

    工人们硬是一锤接一锤地在积贫积弱的新中国锤出一个产值近亿元的炼厂,1949—1959年,上炼产值从280万元增长到9272万元。1957—1959年,还抽出400多名技术人员支援兄弟厂建设,并为兰州、南京等地炼厂培训了1350多名技术工人。

    斗转星移,上海巨变。在孙长海看来,现在变化太大了,“楼都100多层,地铁像是蜘蛛网,国家太好了”。

    但无论环境如何变化,孙长海心里仍有着不变的惦念。采访临近结束,他翻出了保留的5月14日《中国石化报》。头条文章《中国石化奋力推进炼油业务率先迈向世界领先》写到,中国石化千万吨级炼厂达到14座。

    “包括高化吧?”孙长海展开报纸,抬头问道。

    “对的。”记者回答。

    “是不是还有镇海、茂名、金陵……”离休已经40年、100岁高龄的孙长海缓慢数道。

    讲述者:石化青年

    青春如你如我

    青年之文明,奋斗之文明也,与境遇奋斗,与时代奋斗,与经验奋斗。故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

    ——李大钊

    1972年12月25日,上海市金山县、浙江省平湖县15个乡镇5万余名农民工带着锄头、铁锹,来到金山卫海滩围海筑堤,为建设中国最早一批化纤装置筑基。

    2021年1月4日,总投资达35亿元的上海石化“2.4万吨/年原丝、1.2万吨/年48K大丝束碳纤维项目”打下第一根桩。

    一个项目是为了解决全国人民穿衣问题,一个项目是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地点不同、内容不同、人员不同,唯为国为民初心不改。

    作为当年的工程建设者之一,张一飞是上海石化退休老干部,曾任上海金山工程公司副经理。“最初我们是借了农民的草房来住,后来把空出来的猪舍整修了一下住进去。尽管条件艰苦,但想到是为全国人民解决穿衣问题,大家的干劲都非常高。”他回忆道,那时他30多岁。尽管是猪舍,但是砖瓦结构,条件远比草房好多了,大家感觉竟像是住进了上海的老公馆,便笑称为“猪公馆”。

    像张一飞一样的数万名建设者,在滩涂上起塔林,用青春书写“金山精神”。一期工程于1977年投产,可为中国人民每人提供3尺布,大大缓解了穿衣困难的问题。

    二期工程20万吨/年合成纤维产能于1985年释放,可为全国人民每人提供9尺布,“买布凭票”一去不复返。

    1990年,三期工程30万吨/年乙烯装置投产,上海石化年利税达20亿元,成为中国最大的“油化纤塑”并举的石油石化生产基地。

    1995年,张一飞退休了。第二年,另一名青年沈伟进入上海石化,成为涤纶厂的一名普通员工。当时22岁的他看来,在艰难的创业岁月后,需要做的是“传承和发展”。

    当年的二期工程中仍有一条涤纶生产线正在运行,产出高附加值的有光缝纫线专用料。“现在涤纶产能已经不是问题了,可以做得很大,我们更多地考虑是如何以质取胜。老装置产能小,在生产高附加值产品时反而转得快、废料少,可以说是焕发青春。”沈伟介绍。现在,他已经是上海石化涤纶部总经理,很重要的一部分工作是加强与客户的沟通,“必须要时刻了解市场需要什么”。

    同样在上海石化,35岁的青年骨干李鹏正在为另一类合成纤维忙碌。

    李鹏是上海石化碳纤维事业部副总经理,他参与的1000吨/年碳纤维项目进入繁忙的开车准备阶段。“今晚肯定要通宵了。”他笑着说,这一项目投产后该公司碳纤维产能将达到1500吨/年,缓解国内市场供不应求的矛盾。

    一代材料、一代产业。碳纤维是上海石化在高端材料领域做大做强的主要着力点之一。大丝束碳纤维力学性能优异,比重不到钢的1/4,强度是钢的7~9倍且耐腐蚀,被称为黑黄金。上海石化在建的48K大丝束碳纤维项目预计2024年投产,届时将填补国内空白。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张一飞、沈伟、李鹏……一代又一代的石化青年用青春浇灌了理想,让脚下的土地每一刻都积蓄着力量、焕发出生机。

    讲述者:章剑波

    别人都往繁华去,我们却到荒野来

    惟愿诸君将振兴中华之责任,置之于自身之肩上。

    ——孙中山

    生于浙江、长于浙江的镇海炼化46年来能够不断壮大、勇立潮头,离不开红船精神的滋养。

    日出东海,塔林闪烁,镇海炼化化工第一联合控制室前方的奠基碑也迎来了第一束阳光。这是一处特殊党史教育基地,汉白玉打造的奠基碑坐落在4平方米大的沙池中,记录了一个意义重大的日子——2006年11月6日,镇海炼化100万吨/年乙烯工程奠基,开启打造“世界级、高科技、一体化”企业的新征程。

    建设者之一、镇海炼化副总工程师章剑波偶尔会想起当年的日子:“原来这里是海堤,我们是在荒芜上建起石化城。整个项目从开工到建成仅用37个月,后来还获得国家优质工程奖。”

    经过3年多的建设,东海滩涂上崛起了一座2300万吨/年炼油、100万吨/年乙烯产能的现代化炼化企业,结束了工业大省浙江没有乙烯的历史。以其为中心,下游企业逐渐在周围落子,汇聚成国家级石化园区——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现年产值近2000亿元。

    光阴荏苒,十多年过去了,镇海炼化乙烯装置关键指标进入世界第一群组,章剑波则从一间板房走到另一间板房,以项目副总经理的身份投身新一轮乙烯建设。

    “乙烯装置建设对我来说是一个板房的历史,别人都往繁华去,我们却到荒野来。我们白天现场、晚上会场,使命使然。”他笑道。

    被称为镇海基地项目的新一轮乙烯项目投产后,公司乙烯产能将从100万吨/年提升至220万吨/年,使公司更好地弘扬红船精神,扛起集团公司党组要求的“探路引航”的担当,为国家石化基地建设注入新动能。

    “按照以前的叫法,项目应该叫百万吨乙烯,为什么叫镇海基地项目?取这个名称本身就有一个含义,并不仅仅是发展镇海炼化一家企业,更要把这块化工基地做大做强,带动杭州湾乃至长三角地区的发展。”章剑波解释,“过程越是艰苦,党员作用越是明显,我们把党员和骨干交叉培养作为重点,把党员发展成骨干、把骨干发展成党员,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推动建设。”

    园区内的下游企业——金海晨光的发展为章剑波的话作出了注解。该公司正在同步建设新装置,准备迎接镇海基地新乙烯装置产出的碳五原料。

    镇海基地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现场蒸汽声、指挥声混奏成建设者的交响乐。他们站在塔林间,仿佛寂静无声,实则千言万语。

    讲述者:黄美群

    党员价值是帮助更多的人

    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

    ——毛泽东

    浙江嘉兴,党的百年诞辰在即,全国各地的人们络绎不绝地来到南湖,瞻仰党的“母亲船”,感悟红船精神。

    5月21日,小满,天气将由暖变热,浙江石油嘉兴分公司大德路加油站举办“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为环卫工人赠送防疫物资。环卫工人孙琪琪现场打开爱心礼包,看到消毒液、口罩、洗衣粉等必需品,笑得合不拢嘴。

    这是大德路加油站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缩影。该加油站是嘉兴市国资委暖心服务示范站,也是中国石化爱心加油站,平日里为环卫工人等有需要的人群提供应急药品、充电等服务。

    身处红船启航地,嘉兴石油还在站内设置了红船精神专题展览,结合中国石化及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以传承、时光、印记等板块,图文并茂地进行党史学习教育。当天,环卫工人集体参观了站内红船精神展览,纷纷凑到党的发展历史脉络展板上,寻找自己出生的年份,了解那一年党发生了什么大事、中国发生了什么大事。

    嘉兴石油本级支公司经理高建强认为,在站内设置展览,可以让一线员工红色教育从书本走向身边,从讲台走向油站,“也可以让公众了解历史”。该展览现已对外开放。

    展览旁边的工匠工作室正是红船精神在嘉兴石油落地的证明之一。该工作室以原浙江石油嘉兴海宁第二加油站站长黄美群命名。她曾被国务院国资委评为中央企业优秀共产党员。

    作为一名基层站长,黄美群认为身在初心之地,应当将红船精神融入工作指导实践。“红船精神首先是首创精神,我在工作中注重创新服务,比如优化排班方式、设置小喇叭播报非油品销售信息,更好地为客户服务。”小喇叭应用到嘉兴石油80%的加油站,使非油品年销量增长30%。

    现在,黄美群及其他技师会在特定的时间聚集在工作室里,创新方法、优化方案。“我觉得身为一名党员,价值不单单是自己能做得多好,而在于帮助更多的人。”黄美群说。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peat标签中缺少Article标签
中国石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