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  上一版  下一版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第16版:中国石化报16版
用户名 密码
文章检索
  日期检索










































以身许国绘金花

2021年07月01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徐 徐
16.8K

图为2019年9月28日,陈俊武获得时代楷模荣誉称号,颁奖仪式在中央电视台演播大厅举行。本报记者 胡庆明 摄
图为陈俊武在办公室看资料。陈香生 摄
图为陈俊武83岁高龄亲临现场检查装置情况。陈香生 摄

    陈俊武(1927年——)

    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炼油工程技术专家、催化裂化工程技术奠基人、现代煤化工工程技术专家,“时代楷模”“最美奋斗者”,主持设计的项目多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全国优秀设计金奖,第四届感动石化人物。

    俊骥伏枥小众山

    □本报记者 徐 徐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开始了改造山河、建设祖国的伟大壮举。然而,一条石油锁链,却让新生的国家呼吸艰难。这一年,22岁的陈俊武带着北京大学的毕业证书,申请前往条件艰苦的辽宁抚顺,成为人造石油厂的一名技术员。为国家需要,为新中国“造血”,他人生的第一个重大选择,就和祖国的命运紧紧相连。

    70载沧海桑田,当年的青年已是94岁高龄的老者。“现在,大家都提倡电动汽车,其实我们国家电力也很紧张,我感觉氢能是个方向,应该利用可再生能源大力发展制氢技术。”谈起一直关注的石油替代前沿技术,陈俊武的双眼闪闪发光。

    在“中国石化成立35周年·感动石化特别节目”颁奖现场,面对主持人敬一丹关于如何过生日的提问,陈俊武坦言自己总是不记得生日,生日于他而言不是纪念日,而是为国家操心的时间的累计。他亲切又期待地对台下的新老同事说:“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希望大家认识到肩负的使命,站到党和国家需要的地方去努力,让人生更有价值!”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自主设计施工第一朵“金花”

    至今,抚顺石油二厂北催化车间门前仍立有一块石碑,书有“中国第一套流化催化裂化装置——1965年5月”字样。这座被称为中国炼油工业“五朵金花”之一的装置凝结了许多石油工作者的辛勤劳动,陈俊武就是这套装置的设计师。

    流化催化裂化是炼油工业的关键技术,具有投资少、操作费用低、原料适应性强等特点,是石油精炼中最重要的转化工艺之一。当时,这类装置在全世界不过几十套,技术被层层封锁。

    1959年,横空出世的大庆油田给国家提供了充足的原油,但当时国内的炼油技术却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使用的大多是当时苏联的技术,不能对原油进行有效深度加工,也无法从中炼取数量更多、质量更高的轻质油产品。

    “这就像有了上好的大米,却依然吃不上香喷喷的白米饭。”陈俊武打了个形象的比喻。

    1961年冬,石油工业部决定抽调科研、设计、制造、基建和生产等方面的骨干力量,自力更生开展流化催化裂化、铂重整、延迟焦化、尿素脱蜡及有关催化剂、添加剂等5项炼油工艺新技术攻关,尽快改变我国炼油工业技术落后的面貌。这5个项目,后来被称为炼油工业“五朵金花”。

    34岁的陈俊武,受命担任我国第一套流化催化裂化装置的设计师。经过4年多的艰苦攻关,1965年5月5日,这套由中国自主开发、自行设计、自行施工安装的催化裂化装置一次投产成功,带动我国炼油技术一举跨越20年,基本结束中国依赖进口汽油、柴油的被动局面,被誉为新中国炼油工业的第一朵“金花”。从那天起,陈俊武多了一个称号:中国催化裂化工程技术的奠基人。

    此后,陈俊武又主持过上百套炼油装置的设计,开创了催化裂化工业实践的新理论、新方法。正是在陈俊武等几代人一步一个脚印的共同努力下,今天,我国的炼油加工能力已处于世界第二位,70%的汽油和30%的柴油均通过催化裂化工艺技术生产而成,成为世界上不折不扣的催化裂化强国。

    求真务实精细严谨,编撰《催化裂化工艺与工程》专著

    在陈俊武半个多世纪的工作历程中,差不多有一半时间都在出差或在现场。

    1968年冬,为解决胜利炼油厂新建的120万吨/年催化裂化装置催化剂大量跑损的难题,陈俊武带领攻关小组来到黑龙江大庆,冒着零下30摄氏度的严寒,爬上大庆炼油厂30多米高的催化裂化装置两器平台,监测反应器、再生器运行情况,记录流态化数据。

    为了方便对比分析,他又和同事辗转来到抚顺石油二厂催化裂化装置区,收集第一手资料,对三套装置的流态化数据反复对比,找出了催化剂大量跑损的原因,总结出现场操作要点,进而提高为迄今仍然采用的催化裂化装置流态化测试理论和方法。

    1990年,陈俊武被授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称号,一年后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学部委员(院士)。许多媒体想采访他,国内外多家出版机构先后向他发函,要将他收入各种各样的名人辞典,他都拒绝了。

    他考虑的是自己为推动中国石油炼制工业发展还要再做些什么。当时,国内外公开出版的关于催化裂化工艺和工程的专著寥若晨星,国外虽有这方面的著作,但缺乏细致系统的工程数据,难以满足从事催化裂化专业技术人员的需要。

    陈俊武开始着手酝酿一本学术性与实用性兼备,能够为从事催化裂化科研开发、工程设计和工业生产的科技人员提供理论和实践引导的专著,书名拟为《催化裂化工艺与工程》。他将自己多年来积累的各类技术资料分类整理成册,精心选取工业实践中的典型案例和数据,一一核对分析,开始潜心写作。

    历时两年,这本凝聚着陈俊武和一批专家智慧和心血的珍贵著作完成初稿,1995年由中国石化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2004年,该书再版,年近八旬的陈俊武宝刀不老,继续担任主编。2013年,中国石化出版社向陈俊武建议,为了迎接中国催化裂化产业化50周年,这本广受欢迎和赞誉的书最好能出第三版。

    此时的陈俊武已是86岁高龄,他带领新组建的写作修订团队在近两年的时间里反复讨论和修改,在保持第二版基本架构的前提下,更加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国内外催化裂化技术的发展现状,增补了油品清洁化技术、加氢处理技术在催化裂化技术中的应用等新内容。

    2015年5月,《催化裂化工艺与工程》第三版终于出版发行,全书共1606页252万字,是一部名副其实的巨著。

    “一本书,一个主编,20年间出版再版3次,并将工艺、工程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在石油化工类专著中具有首创性。”这是徐承恩、汪燮卿、何鸣元、杨启业等几位院士在《催化裂化工艺与工程》第三版发行座谈会上的一致评价。

    初心不改创新不止,密切关注国家能源可持续发展

    创新者不老,源于他总会不断汲取新知识的养料。

    “回顾自己的经历,我一直在前进,创新的思想始终没有停顿,很多时候都是出于兴趣,总觉得一项新技术完成了但是不过瘾。”在陈俊武看来,创新永远没有交卷的时候,“吃一、看二、眼观三,创新的带头人就是要不断发现和思考新的问题。”

    进入耄耋之年,面对我国石油资源不足,原油对外进口依存度逐年递增的现实,陈俊武认为石油替代的研究和开发十分必要且紧迫,这不仅关系民生,也关乎国家能源安全。

    他将研究方向转向国家石油替代战略,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合作,指导完成了甲醇制烯烃(DMTO)技术工业放大及其工业化推广应用,为我国煤炭资源深度转化利用开辟了全新技术路线。2015年1月,DMTO技术荣获2014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与此同时,陈俊武又投入极大的精力,深入关注温室气体排放、气候变化、碳减排和石油替代中氢能的生产、运输、储运技术等多项战略性课题的开发和进展。他依然坚持每天准时到达办公室,处理邮件,查阅国外技术资料,研究课题,风雨无阻,必要时还亲自到施工现场和科研院所进行技术指导。

    “出于科学家的责任,去学习过去不熟悉的知识,争取提出一些对国家、对大局有益的论据和建议。”从2011年开始,陈俊武与同事合作连续发表9篇关于中国碳减排战略研究的相关论文,并历时3年写就24万字的《中国中长期碳减排战略目标研究》专著,在2011年就提出中国的碳排放峰值年是2030年,碳排放峰值为110亿吨,最好控制在100亿吨的建议,与国家2014年正式向国际社会承诺的数值高度契合。

    “我已经比60岁退休的同志多工作了30年,今后还会继续思考下去,继续保持工作状态。”陈俊武胸中依旧燃烧着激情,装满了计划,“不能觉得自己得了很多荣誉,就该歇一歇了,我思想上时刻警惕,不敢有这个念头。”

    淡泊名利甘为人梯,为我国石化行业培养骨干人才

    在事业上,陈俊武一生都在追求卓越和杰出,而在生活中,陈俊武却极力保持平凡。

    他谢绝配专职秘书,在85岁之前一直坚持步行上班,前后20多年。2014年7月,陈俊武待了近半个世纪的洛阳工程公司主营业务南迁广州,2/3的人员全部搬到广州工作,按照级别待遇,公司领导在规划住房时给陈俊武安排了一套180平方米的安置房。

    陈俊武听说后,明确表示坚决不要。

    公司领导和同事多次劝他,陈俊武非但不高兴,还很生气:“我年龄大了,在洛阳工作和生活,要广州那么大的房子干吗?!”有人提醒陈俊武,如果自己不住,可以留给女儿,或者以后卖了变现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陈俊武硬是谢绝了公司领导的“好意”,再次表示公司可对这套住房另做安排。

    凡是花国家的钱、集体的钱,陈俊武都是这样小气,但是给青年人才花钱他却很舍得。他曾资助过贫困学生完成复旦大学4年的学业,也曾把自己的奖金捐给公司幼儿园、捐给优秀民办教师,还捐资4万元设立青年优秀科技论文奖励基金。在郑州大学院士工作站兼职工作6年,陈俊武将近20万元兼职教学所得的报酬全部捐出。每逢遇到党的重要纪念日,他都会多交一份数额不小的党费。

    与此同时,陈俊武强烈地意识到,要想为石化行业培养出更高层次的精英人才,必须打破门户之见,创办一个有创新理念和独特教学方式的高级研修班。在他的直接推动下,从1992年开始,第一期催化裂化高级研修班开班。随后,第二期、第三期研修班陆续举办,3期历时10年之久。这个研修班并没有国家承认的学历,甚至没有固定的课堂,却为国家石化行业培养了一批精英人才。今天,由这些学员负责的项目已经超过80个,每年创收超过60亿元。

    “我是共产党员,就得讲奉献,不能搞特殊。”陈俊武喜欢用数学方程式来考量自己,“一生中奉献大于索取,人生就灿烂;奉献等于索取,人生就平淡;奉献小于索取,人生就黯淡!”科技报国,初心不改,陈俊武正是用生命的长度、跨度和亮度,镌刻出永远奋斗的精神坐标。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peat标签中缺少Article标签
中国石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