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 日期检索
疫情对能源业实现碳减排目标前景的影响2021年05月21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薛世华
●薛世华 近期,标普全球普氏能源资讯网站上发表了一篇评论文章,从独特视角审视新冠疫情对能源产业的影响,进而分析能源产业碳减排目标实现的前景。尽管可再生能源发展势头强劲,但普氏能源资讯公司预测的最高可能情境显示,到2050年,化石燃料仍将占到全球能源组合的一半。照这样发展下去,全球升温幅度将远不止1.5~2摄氏度,而将达到4摄氏度。要扭转这一趋势,国际社会必须携手努力。 当下,国际社会存在巨大差异性。一方面,经合组织国家在大谈“气候紧急状况”并高呼碳减排;另一方面,许多发展中国家的首要任务仍是保障民生。需要指出的是,许多贫困国家的人群甚至根本无法获得可靠的能源供应。数据显示,全球1/9的人口缺乏电力供应,近30亿人口缺乏清洁的烹饪燃料。正是由于缺乏可靠的能源供应,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公共卫生问题进一步恶化,公共卫生体系非常脆弱。 新冠疫情对全球造成巨大冲击,疫情造成的危机或许应该为国际社会携手共进带来新的动力。具体而言,在疫情冲击下,国际社会应当进一步认清气候变化合作形势。文章指出,所有人都有权获得可负担的能源,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权利随心所欲使用能源。能源消费者应当被设定一个“碳消费限额”,超过这个限额,就必须支付更高的费用,这笔钱则作为碳减排工作的资金。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应该能在全球范围内跟踪消费者的碳排放,在管控碳限额的同时,也让能源消费者意识到自身行为对环境带来的影响。 文章还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那就是碳减排工作中不能将传统化石燃料产业妖魔化。恰恰相反,应当促进化石燃料产业的内生创新,现在要做的不是简单消除化石燃料,而是通过有效的措施和创新的技术减少其碳足迹。具体而言,低碳大宗商品市场能推动油气生产商降低其生产活动的碳强度,并提高整体供应链的效率。炼油企业可加大对可再生氢能源的利用力度,并进一步加大同石化产业的协调联动力度,提升燃料生产链的能源效率。 数据显示,202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占到全球新增发电装机容量的七成以上,但化石燃料特别是煤炭仍占到渐进性新增发电容量65%以上。目前风电和太阳能发电仅占总发电量的8%,因此,可再生能源目前并不能独立提供完整的发电解决方案。正因如此,世界仍需要其他可行有效的发电解决方案,包括核能、氢能乃至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等。只有通过上述科学有效解决方案的综合运用,才能在保障全球能源供应,特别是贫困人群供应的同时,助力全球实现升温不超过两摄氏度的目标。 为推动能源产业碳减排,在宏观层面,需要研发、投资、监管和政策各方面的协调推动;在具体操作层面,则需要明确核能份额、燃油车替代进程、氢能和天然气等能源使用比例,乃至可持续性航空燃油和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推广使用等具体安排。 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巨大冲击,各国纷纷采取了封锁措施,但全球气候变化并未因新冠疫情而止步,而且如前所述,新冠疫情让本来就缺乏能源供应的贫困人群面临更大的挑战。因此,新冠疫情形势下,国际社会特别是能源产业应进一步采取积极的碳减排措施,为人类社会的健康福祉和可持续发展做出努力。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