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  上一版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第8版:中国石化报08版
用户名 密码
文章检索
  日期检索










































大漠绽放“科研姐妹花”

2021年05月10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孔守曾 邵密迦
16.8K

■名片 杨阳,出生于1988年,2012年7月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专业,现在西北油田采油一厂开发研究所规划研究室工作,负责油藏开发动态监测。 ■感言 “只有荒凉的大漠,没有荒凉的人生。我要扎根大漠戈壁,立足科研开发,将青春年华奉献给油田高质量发展。”
■名片 杨荣荣,出生于1990年,2013年7月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先后在西北油田采油一厂采油管理区、油藏研究组工作,目前在采油一厂开发研究所工艺研究组从事机采井管理工作。 ■感言 “创新才能赢得未来。作为一名90后,我要练就一身过硬本领,发扬创新精神,在科研开发、工艺技术方面取得更好业绩,展示新时代科研人员的精神风貌。”

    □孔守曾 邵密迦 文/图

    4月15日,西北油田采油一厂工艺研究室灯光明亮,杨阳和妹妹杨荣荣坐在电脑前,仔细查看T904井的生产动态曲线变化情况。她们不时交流,神情专注,竟忘记时间已近凌晨。

    这是一对年轻的姐妹,她们扎根大漠戈壁,坚守开发一线,互帮互助,被同事称为“科研姐妹花”。

    杨阳和杨荣荣出生在一个普通的石油工人家庭。杨阳学的是石油工程专业,负责采油一厂330口油水井的测试工作。杨荣荣学的是勘探专业,负责异常井的维护管理。

    “她俩在工作中互相交流、互相帮助,既是好姐妹又是好搭档。”同事胡建平说。

    去年6月,在采油一厂油水井动态分析大赛上,杨荣荣提交的论文《创新井温图版 提升油井管理水平》获得专家一致好评。

    有了这个井温图版,工人可利用井温变化,精准诊断油井是否出现异常,目前在30余口井上应用后,创效近百万元。

    “这一成果,也凝聚了姐姐的心血,她帮我校对数据,多次提出完善建议。”杨荣荣感激地说。

    原来,为协助妹妹找到油井发生故障时的最佳处理办法,杨阳查阅了大量井史资料,和妹妹一起反复研究、试验,最终应用“井温图版法”解决了难题。

    在妹妹眼里,姐姐杨阳是一个“温柔且坚定”的人,一旦定下目标,便会坚持不懈地去努力。

    近年来,杨阳和同事撰写的《“四象限”经济评价法指导区块目标管理》等10余篇科研论文先后获得各种奖励。“这些成果的取得,也有妹妹的一份功劳。”杨阳说。

    “别看她工作踏实认真, 围绕工艺创新提出了20余条建议,在我的心里,她还是个小女孩。”提到妹妹,杨阳一脸宠溺。

    去年7月,杨阳和丈夫休完假,带着女儿回单位上班,由于疫情原因,一家人来厂后自行隔离。杨荣荣主动给姐姐一家送饭,这一送就是一个月。

    生活中,姐妹俩相互体谅、互相支持。为便于照顾父母,她们将回家休假的时间错开。去年,母亲因心脏病住院,杨荣荣每天早出晚归,一连十几天给母亲送饭、喂药,她还打电话安慰姐姐,这才让在南疆上班的姐姐安下心来。

    “我觉得有个妹妹超暖心,每次我不在家时,都是她照顾父母,替我解除了工作上的后顾之忧。”杨阳说。

    杨阳和杨荣荣姐妹俩是名副其实的油三代。父辈身上那种苦中作乐、坚韧顽强的精神,给她们留下深刻印象。

    “五六十年代的石油工人,为了找石油,穿大漠、走戈壁,身上那种以苦为乐、战天斗地的精神,我们这一代人绝对不能丢。”杨阳感慨地说。

    杨阳工作后的第一年,便把正在读大学的杨荣荣带到南疆,让她看大漠戈壁,以及顽强生长的胡杨、红柳。

    杨荣荣大学毕业,因成绩优异取得保研资格,但经过一番考虑,还是放弃了读研机会,选择来到条件比较艰苦的塔河油田。

    “这里曾流下了父辈们的汗水,我要踏着他们的足迹,和姐姐一起走下去。”杨荣荣语气坚定。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peat标签中缺少Article标签
中国石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