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  上一版  下一版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第2版:中国石化报02版
用户名 密码
文章检索
  日期检索










































江汉油田物探研究院高精度地震资料为地层装上显微镜,新认识为勘探突破提供理论依据,提高技术针对性保障原油稳产

精准落实圈闭资源打出高产井

2021年04月29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夏 梅 闫 宁
16.8K

夏 梅 闫 宁

老区石油勘探难度大,这是江汉油田科研人员的共识。4月26日,江汉油田物探研究院石油勘探开发研究所所长王惠宁介绍,构造相对简单、易于识别的圈闭越来越少,留下的多是难啃的硬骨头。

发现和落实优质可钻圈闭是高质量勘探的关键。近年来,物探研究院加大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应用力度,推广新技术、强化精细勘探、深化老区认识,发现落实了一批批优质目标。今年以来,该院重点加大了钟潭断裂带、蚌湖向斜周缘攻关力度,截至目前,已提议通过勘探井位6口,圈闭资源量预计达1000万吨。

“老的常规三维地震资料就像低像素的照片,只能看到轮廓,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像是高清照片,地下情况看得更清楚。”王惠宁介绍,采集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为他们开展工作带来了很大便利。

蚌湖向斜是江汉油田当前最现实的有利增储研究区,但低采集参数的老三维地震资料难以满足岩性油藏精细勘探的需求,为此,他们先后部署了多个高精度地震资料采集项目。

“高精度地震资料描述的地质现象更加丰富、地震异常体特征更明显,为科研人员预测目标岩性提供了良好资料基础。近几年,借助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并利用叠前相控反演为核心的岩性圈闭识别技术,江汉油田岩性圈闭勘探成功率明显提高。

下一步,该油田将深入研究钟潭三维地震资料,加快八面河单点高密度三维地震资料采集和处理,为老区高质量勘探提供可靠地震资料基础。

“以往主要研究潜34沉积时期古地貌,现在我们也对主要目的层古地貌进行系统研究,由段到小层地刻画微古地貌。”今年以来,潜江项目组科研人员刻画古地貌更加精细、系统。

前人认为潜40沉积时期蚌湖东南部是深湖区,河道延伸较远。现在,通过古地貌深入研究,江汉油田科研人员有了新认识,认为蚌湖东南部为一古隆起,以古隆滩坝沉积为主。

新认识为勘探新突破提供了可能。随后,科研人员发现一系列“小而肥”的滩坝岩性圈闭,提议钻探的多口井获得高产工业油流。其中,广斜79井试油日产油达50.2吨,创江汉老区25年来日产量纪录。

八面河中古生界潜山领域勘探一直存在“看得见、拿不到”的尴尬局面,为此,物探研究院依托新资料,在精细构造解释的基础上,对潜山内幕地层接触关系进行重新厘定,认为具备较好勘探潜力。经目标优选,他们提议钻探的面孔斜9井日产油5.06吨,实现八面河油田上古生界潜山勘探突破。

勘探目标不同,要运用不同技术。提高技术针对性是物探研究院在新技术应用上的一大特点。

储层预测是岩性勘探关键,他们持续完善相控储层预测技术,加强岩性圈闭识别描述和评价。针对不同区块储层特点,采用精细小层对比、岩性指示因子反演等技术,有效提高储层预测及岩性识别精度。

随着储层预测技术不断完善和进步,岩性圈闭识别精度不断提高,近两年在蚌湖向斜周缘发现各类岩性目标25个,提交三级储量1170万吨。他们提议钻探的广73井试油初期自喷16.29吨/日工业油流,广77井试获日产35.7吨工业油流,取得良好经济效益,为江汉老区岩性油藏勘探及原油硬稳定提供了有力保障。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peat标签中缺少Article标签
中国石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