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第4版:中国石化报04版
![]() ![]() ![]() 日期检索
郑奕挺 科技攻关勇攀高峰2021年04月22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任丽丽
近钻头伽马成像技术 石油工程技术领域的“珠穆朗玛峰” 他无惧挑战,勇于登攀 “科技攻关就像攀越雪山,须沉心研究,苦熬冬寒。” 提出、测试、推翻、再提出 开展模拟测试数百次,撰写软件代码10万余行 5年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方面取得突破 他终于一览风光无限 任丽丽 2020年,近钻头伽马成像系统连续完整无故障服务5口井、10趟钻、970小时、3949米,服务成功率100%。这标志着近钻头伽马成像技术和跨螺杆无线数据传输技术等核心技术实现了完全自主产权,在解决关键核心技术方面取得突破。 对于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主任师、近钻头伽马成像技术研究团队技术首席郑奕挺来说,这是最让他欣慰的事。 工作15年来,郑奕挺一直致力于随钻技术研究。 2015年,为解决油气勘探开发难题,郑奕挺的近钻头伽马成像技术研究团队申请了国家重大专项研发项目、中国石化科技部和北京市重大项目建设指挥部办公室的课题计划。 “科技攻关就像攀越雪山,须沉心研究,苦熬冬寒。”在喜欢爬山的郑奕挺看来,近钻头伽马成像技术是国际最先进的技术,是石油工程技术领域的珠穆朗玛峰。长期以来,国内虽已开展此项技术研究,但未有实质性突破。 近钻头仪器需要克服强振动、高转速、岩屑磨损等因素,近钻头和跨螺杆传输是最突出的两大难题。 天线抗压抗磨是实现跨螺杆传输的关键点之一,找不到相关资料借鉴。为此,郑奕挺和研究团队成员长年泡在实验室,摸着石头过河。“科技攻关除了站在巨人肩膀,更要突破创新”。他敢于否定原先路线,提出新的设计方向。通过不断提出、测试、推翻、再提出的技术迭代,一步步解决关键技术,直至打通近钻头伽马成像系统的整条技术环节。 研究成果能否应用于现场,关键在于解决勘探开发的实际问题。在水基钻井液中,近钻头仪器顺利通过实钻验证。 但那年夏天,在油基钻井液应用过程中,跨螺杆无线传输失效了。 郑奕挺苦思冥想,问题到底出在哪里?“这是难得的现场机会,我们一定要把问题找到。”他给团队成员打气。在湿热的井场,大家身上的汗干了又湿,背部是一层又一层汗渍。冒着40多摄氏度的高温,他们通过72小时昼夜排查,锁定了问题点,最终打通了症结。 2020年,郑奕挺和研究团队奔赴四川德阳新蓬256井和山西吕梁市LXX13-10H1井开展盐水钻井液应用试验。在现场,已忙碌几个月的郑奕挺感到身体不适,但因担心试验过程,仍坚持在现场彻夜坚守,及时分析每一个井下传回的数据。最终,近钻头伽马成像系统进行3趟随钻作业,累计下井时间277小时,累计进尺959米,盐水钻井液应用成功。 这5年多来,他开展模拟测试数百次,撰写软件代码10万余行,开展入井测试20口井,累计入井时间1853小时,创新提出基于电磁波的全体系钻井液跨螺杆传输的调制解调方法和高转速16扇区快速伽马成像方法。在冬日寒风凛冽的东北、在重峦叠嶂的四川、在广袤无垠的草原,开展测试实验200余组,上井测试14次,可靠性和工作寿命显著提高。 如今,郑奕挺团队研制的近钻头伽马成像系统系统具备了工业化生产和商业化服务能力,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制造成本显著降低,并在工作时间、现场维护和第三方支持方面全面超越。 针对深层/超深层油气开发和高造斜率工程需求,郑奕挺常对团队成员说,决不能满足取得的成绩,如果可以将尺寸、温度系列化,对测量参数多元化的产品进行升级,还能节约一笔不小的费用,“1年,10年,可以为国家节约多少成本呢”。 “爬山,每一步都要踩实,每一处都是风景。”如今,即将入驻新实验室,郑奕挺感慨万千,“这是我梦想的新起点!”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