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 日期检索
李博 “钉钉子”专家2021年04月08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魏 玮 刘旭跃
初出茅庐就敢啃硬骨头 有人质疑,他说: “怕啥,死磕到底呗,我觉得能成。” 为确保数据准确 他把实验室从室内搬到野外 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是他创新路上最重要的导向 9年,高端成像技术从“跟跑”到“领跑” 失败了,那就换个角度重新来 “必须要打破砂锅问到底,不解决问题不罢休。” 魏 玮 刘旭跃 “为什么这块低信噪比资料数据的分辨率提高不明显?为什么复杂探区的偏移成像精度不理想?”在攻关团队讨论中,物探院首席物探方法专家李博习惯性地抛出一连串“为什么”。 “科研创新必须要打破砂锅问到底,不解决问题不罢休。”这是李博经常念叨的一句话,也是一直坚守的科研工作原则。凭着这股“钉子”般的钻劲,他用不到9年时间,成功打造中国石化偏移成像品牌技术系列,完成5万多平方公里的实际资料处理,均收到满意的成像效果,为中国石化的油气勘探开发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障。 21世纪初,针对国际地球物理公司对高端成像技术的封锁现状,以及国内市场对这项技术的迫切需求,中国石化启动了高端成像品牌技术项目攻关。 当时,正值李博求学期间,认识到这一项目的重大意义,主动加入高端成像中的偏移成像研究中来。有人认为这个“初生牛犊”胆子太大,开展这一研究“费时费力,给自己找麻烦”。“怕啥,死磕到底呗,我觉得能成。”李博不怕“虎”,毫不犹豫投入其中。 在攻关过程中,李博发现当时的计算能力不能满足方法研究的需求,就自主发展出一套全新攻关思路——利用GPU(图形处理器)实现地震偏移成像高端技术,不仅大幅提高计算效率,还成功开展了国内陆地高端地震成像技术的研究,填补该技术区块空白,国际地球物理公司也纷纷效仿。 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是李博创新路上最重要的导向。 李博学的是方法研究,遇到问题喜欢刨根问底。一般情况下,资料处理方法研究在室内完成数据的处理和实验就可以了,不用跑现场。但李博为了确保数据的准确,前期必定会到野外现场进行实地考察。 2008年,有个项目需要GPU地震资料处理,他干脆把科研工作室放到生产一线,现场搭建GPU设备,一边编译开发算法,一边针对实际资料进行测试反馈。通过10个多月的奋战,终于获得了软硬件一体化的创新突破,测试效果理想。这一成果的取得,为形成面向我国重点油气勘探的地震成像系列技术提供了重要依据。 2013年,李博正式加入物探院地震偏移成像(RTM)技术团队。 当时,RTM技术在处理海量数据时遇到阻碍。他天天抱着笔记本电脑加班到深夜,有时一坐就是五六个小时。妻子经常抱怨,杯子里给他倒的水一口没喝。经过一年攻关,RTM技术成功应用到生产实际资料处理中,应用效果良好,一举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为企业节省约千万元的资料处理成本。 “一切以生产需求为中心”。李博带领团队不断对RTM技术升级优化。2016年,他们创新提出无奇点、无频率损失、保证所有低频信息参与成像的算法,满足了海洋资料处理要求,成功拓展海洋市场。之后,他带领团队研发的高精度地震成像算法,形成适合双复杂地区页岩气勘探开发的地震成像技术和标准流程,极大提升复杂构造探区的地震成像质量,大幅提高钻井成功率,已获得多口探井成功测试,助力我国页岩气勘探快速发展。 从开始研究高端成像技术到形成技术系列品牌,从“跟跑”到“领跑”,这中间有过失败,但李博从未想过放弃。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失败了,那就换个角度重新来呗。只要不忘做这项研究最初目的,就不会放弃。” 特深层是“十四五”的重点勘探方向,也是鲜有探索的领域。如今,李博正在带领团队面向8000米以上的特深层探井开展攻关研究与市场开拓,再一次踏上了攻坚创新路。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