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 日期检索
胜利油田搭建人力资源一体化统筹配置平台
人员流动拓宽创效路子2021年04月02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王维东
本报记者 王维东 “您好,我是市场研究公司的访问员……”这是任红每天工作的开场白。 45岁的任红,原本是胜利油田临盘采油厂的一名采油工。两年前,临盘采油厂承揽了滨州鸿利科技公司的满意度回访业务,她和其他60余名同事从采油工变身回访员。 和任红一样,“十三五”期间,胜利油田26000多名员工走出家门外闯市场,累计创收57.4亿元,画出了一道价值创造的别样曲线。 从纠结犹豫到主动走出去 随着信息化、自动化的普及,一些操作环节正被自动化设备取代,“人多油少”的矛盾渐渐凸显。2017年以来,胜利油田倡议全员“动起来、走出去、强起来”。 作为临盘采油厂第一批外闯市场员工,任红在决定走出去之前,纠结了很久。去,她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不去,随着“四化”建设的推进,人员结构性优化,总会有人转岗或退出。 并非任红一人,很多员工都有这样的顾虑。 “除了干采油,我们还能干什么”“社会需要的服务不是我们的特长”“市场竞争激烈,我们有什么优势……”一系列“新”情况冲击着任红们,很多人产生了畏难和焦虑情绪。他们想要改变现状,却受年龄和专业所困,缺乏摆脱“舒适圈”的勇气。 对此,在“走出去”闯市场的维度里,胜利油田干部员工经历了一场场形势任务教育——破除了“一份职业干到老、一项技能吃到底”的安逸状态,强化到市场中求生存观念;破除了“看摊守业”思想,强化了市场创效观念;破除了“等靠要”思想,强化了主动出击观念。 从干了26年的采油工跨界投身满意度回访员,原本,任红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如今,她很享受这份工作:“有挑战,绩效收入也可观。”过去两年,外闯市场员工换了一茬又一茬,任红坚守至今。 机制保障让人才流动起来 为了实现人力资源的高效流动,胜利油田搭建了人力资源一体化统筹配置平台,集成通知公告、外部市场、业务承揽、人员借聘等十大主要功能,晒出内外部市场人力供需信息。 “我们缺的不是人才,而是让人才流动的机制。”胜利油田人力资源部(党委组织部)油田生产组织优化专家姚永泽介绍,以前,油田用工属于管控型,每年给各单位下达用工总量控制指标和劳动生产率指标。如今,人力资源由“管控”向“放活”转变,不再下达管控指标,而是让各单位根据自己的生产经营目标,自己算账,促进各单位不断挖掘人力资源潜力。 人活了,创效的路子就宽了。2021年,胜利采油厂的利润指标3.06亿元,同比增加3亿元。胜利采油厂财务计划部经理韩守刚介绍,以往,完成利润目标就是两个方向:一是超产,二是降低操作成本。但算来算去,他们发现利润指标有缺口。2021年,他们将目光瞄准在人力资源优化和外闯市场创收上,计划外闯市场2000多人、创收8500万元。 市场需要什么人才,胜利油田就输送什么人才。姚永泽说,目前,胜利油田27家单位成立人力资源服务中心,服务中心不仅负责富余人员管理、市场开发,而且承担着员工素质能力提升、为转岗员工开展技能培训的任务。 “以前是为企业配置人力资源推动发展,如今是为人配置企业资源促进整体发展。”姚永泽说,人员是资源,更是资本,只有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位置,才能激发员工的价值创造力。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