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  上一版  下一版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第4版:中国石化报04版
用户名 密码
文章检索
  日期检索










































夏先知 归来仍少年

2021年04月01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潘亚男
16.8K

夏先知在高通量实验室与科研人员交流经验。

    20岁那年,他是初涉科研世界的热血少年

    与开发国产高效球形催化剂的历史机遇迎面相逢

    就此走上一条“升级打怪”的漫漫创新路

    从“摸着石头过河”到决心“形成属于自己的球形催化剂体系”

    沉淀30年,他已是研发多个世界首创技术的全国劳模

    提起他心爱的实验室与老设备,眼中却仍会闪烁起纯粹的光芒

    “我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他,还是从前那个少年

    潘亚男

    通州科学试验基地催化剂中试车间,夏先知抚摸着略显斑驳的老装置一一介绍,如数家珍,言语之间一段国产球形聚丙烯催化剂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逐渐清晰。此时,这位平时总是笑盈盈听别人讲话的集团公司高级专家眼里闪烁着光,让人依稀看到那个将热血青春全部投注到催化剂事业中的少年。

    1985年,20岁的夏先知入职北京化工研究院。当时我国引进聚丙烯装置不久,配套球形催化剂只能靠进口,价格昂贵。1989年北化院集中科研力量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效球形催化剂,夏先知是球形DQ催化剂项目负责人之一,主持部分科研工作,“我们手里只有人家公开申请的实验室规模的专利,要想研发国产催化剂,放大实现工业化生产,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这场“升级打怪”的修行,设备水土不服是第一关。夏先知牵头去南方进行市场调研,“出发的时候一点头绪也没有,一路走一路打听,人家说哪里有个厂家,就马不停蹄赶去看”。近一个月,他与同事张天一四处打探,走访了江苏的五家设备厂商,最终通过与一家厂商的技术人员反复协商,将用于其他化工物料的设备进行改造,试制出合适设备。

    比寻找设备更难的是对工艺条件的摸索。中试早期,球形催化剂用于聚合时聚合物产生大量瘪球,当时条件有限,没办法实时跟踪载体和催化剂形态,怎么办?“那就挨个条件试呗,数据多了就有规律了!”物料浓度、温度、工艺程序……5个多月,夏先知“真的是吃饭想,睡觉也想,没有心情休息”。经过艰苦攻关,1998年国产球形催化剂终于实现工业化生产。

    “我们不能再模仿别人,一定要形成属于自己的球形催化剂体系。”夏先知没有停下脚步。面对近年来球形催化剂工业应用中的激烈竞争,他暗下决心,要从跟踪式创新跨越到原始创新。

    “N催化剂和球形催化剂各有优势,不能相互替代,如果能结合起来,将是一个非常好的催化剂!基于这个想法,我将有关实验工作交给我的一个在职研究生去做。”在夏先知的指导下,他的学生李威莅着手进行制备实验。2009年,一个意想不到的化学反应发生了,一种新化学物质就此诞生,并被用作催化剂载体进行性能验证。历经近5年攻关,一个全新的球形载体材料诞生,制备技术获得欧美和日本专利授权。

    “我们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球形催化剂体系,摆脱了催化剂研发受制于人的困境,这是最让我自豪的!”夏先知眼里闪烁着光彩。

    30多年来,夏先知一直走在追求创新突破的道路上,实现了多项世界首创技术,开发出世界工业应用中最高活性的HA催化剂,作为技术负责人指导了我国首个聚烯烃高通量技术中心的规划、建设及运行。2020年,夏先知获得全国劳模荣誉称号。

    一项又一项难题的攻克,奠定了夏先知行业领军者的地位。许多猎头公司抛来橄榄枝并许以高薪,都被夏先知果断回绝。历尽百战,夏先知的赤子之心没有改变:“我的兴趣只在科研上,成果实现工业化应用,就是科研人员最大的成就。我们现在有了新的体系,也意味着又将是一轮工业化的艰苦轮回,在中国石化这样一个广阔的平台上,我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peat标签中缺少Article标签
中国石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