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 日期检索
炼油加速向化工产品链转移,炼化一体化向纵深发展2021年02月19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近年来,全球炼油产能,尤其是包括我国在内的亚太部分地区的产能已明显过剩。另外,由于发展中国家经济持续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石化行业仍有较大发展空间,乙烯、丙烯、芳烃等基础有机化工原料产能不足,化工产品,尤其是高端化工新材料需求增长。炼化企业必须从以生产交通运输燃料为主向多产优质石化原料转型。我国政府更是明确要求新建炼油项目要按照炼化一体化配置建设,并要求严格控制新增炼油能力、推进落后和低效炼油产能退出,鼓励企业大力发展化工新材料、专用化学品。 从世界范围来看,近年来投产和新建的炼化项目大部分为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单独的炼油项目已经很少。如我国正在建设中的1600万吨/年的盛虹炼化一体化项目遵循“少产成品油、多产化工产品、最大化经济效益”原则,对部分装置进行了调整,调整后的成品油收率由37%降至31%,乙烯、芳烃等基础化工原料收率可提高到50%以上。我国恒力石化2000万吨/年的炼化一体化项目可将42%的原油转变成芳烃、乙烯等石化产品,其余生产汽油和柴油等副产品。浙江石化4000万吨/年的炼化一体化项目将实现“4000万吨/年原油加工、280万吨/年乙烯、1040万吨/年芳烃”的“小炼油—大乙烯—大芳烃”的纵深一体化,成品油收率降至29%,化工原料收率高达40%以上。可以看出,炼化一体化已向纵深发展,呈现“减油增化”“化主油辅”,以及加速向化工产品链转移的特征,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已成为炼油业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