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 日期检索
激发创新创效热情助力攻坚创效的助推器2021年02月10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刘继宝
刘继宝 2月2日,江苏省扬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长金来到江苏油田田明劳模创新工作室,代表江苏省委宣传部慰问田明,参观了工作室,对工作室取得的成绩不断点赞。 此刻,千里之外的吉林松源零下20多摄氏度,田明劳模创新工作室5名员工正在查2井场作业,修井机发出的轰鸣声回荡在空阔的田野。徐善雷、裴文喜站在井口开始起管柱,因气温太低,洗井残存的水被带上来,不到一分钟就冻成冰块,油管吊卡的销子每隔两三根就被冻住,毛志明不得不拿起锤子,将冰块一锤锤敲打掉。 这里井深结构复杂,不过,任何问题都不会难住创新工作室员工。3年前,也是在吉林,一口高产气井因套管腐蚀破漏处置不当即将报废,田明带领工作室员工千里北上驰援,通过一系列独创的连续油管修井技术,使这口井起死回生。“我们干的活儿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对于从事试油测试领域创新的人来说,是战场也是舞台。”田明说。 于是,一些志同道合的员工聚在田明周围,创新创效之火在更多人心中点燃。 2020年10月26日23时,吉林松原前郭县查干花镇一家简陋厂房内,邓兴亮和周运正在自制油管作业工具。白天,他们在为苏4-4井做施工准备时发现,该井采气井口和平常不一样,螺丝孔隙与正常使用偏差10毫米,无法进行连续油管作业。从外地采购最快需要3天时间,耽误一天工期就是几万元的劳务损失。仔细研究之后,他俩决定找一家修理厂自己加工。忙碌了9个小时,他们完成了全部改装加工,连续油管顺利下井作业。 地层测试岗王飞针对射孔作业造成减震器密封不严导致测试失败问题,进行技术攻关。每天上井回到队上后,别人休息了,他把自己关在办公室或工房,一待就是几个小时,查资料、看图纸,尝试加工。经过两个多月的攻关,研制出新型的“射孔—测试联作总成”,解决了密封不严问题。 几年来,工作室培养了一批能独当一面的技术人才。张建华钻研井下作业技术,攻克了作业生产一道道难关,研究成果“抽油管快速剪断装置”获江苏油田创新成果一等奖,持有实用专利4项。朱贵山也是如此,在集团公司技能竞赛中摘得金奖,被授予中央企业技术能手称号,“翻驴头助力工具的研制与应用”获油田创新成果三等奖。韩书将因专业技术突出,被聘高级工程师,参加研究的“复杂分注井大修工艺研究与应用”获油田成果二等奖。 随着工作室声名鹊起,很多油气企业慕名而来,2018年,田明创新工作室用自己独创的连续油管修井、测井、试油等系列技术在吉林油田、冀东油田、渤海钻探、川庆公司等多次进行技术服务,累计创效上亿元。 2020年初,以工作室骨干组成的“田明大师东北技术服务项目部”成立,成功解决了东北油气分公司北213-9、金1-4等12口高压气井的生产难题,当年劳务收入1600万元,为企业创造了效益。 江苏油田田明创新工作室 田明创新工作室成立于2010年,工作室现有26人。十多年来,劳模创新工作室完成创新成果200多项,申请专利42项。2020年工作室被中华全国总工会命名为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