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  上一版  下一版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第4版:中国石化报04版
用户名 密码
文章检索
  日期检索










































杨成 布楞沟村的“藜麦书记”

2021年01月29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李斌源
16.8K

杨成(右)在藜麦田间。

不懂庄稼的城市娃

如今皮肤黝黑,对村里的农产品如数家珍

大家都叫他“藜麦书记”

他很喜欢这个称呼

那是村民对他的肯定

也是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他说,扶贫需要耐力和决心

“最基本的,还是要有一颗‘为农民服务’的爱心。”

李斌源

2018年的最后一天,甘肃石油员工杨成在甘肃省陇南市排坊村发放完村里的鸡苗,与村民告别。成为“前任”第一书记仅仅几天后,这位年轻的“老书记”来到东乡县布楞沟村,踏上了扶贫路的第二段征程。

两年过去,有记者来采访杨成,看见他皮肤黑黑的,能和村民亲切地拉家常,更是对村里每户人家的情况了如指掌,觉得他已经和土生土长的当地人没什么两样了。

谁能想到,杨成当年刚到村里时其实“有点懵”。“第一次入户,我用普通话和他们交谈,老乡们全程都在点头,离开时却说了一句我没听懂的话。问人才知道,老乡说的是‘刚才他说了什么’。”这个语言关,靠着走遍村子里每一户人家,杨成很快克服了。

藜麦书记,这是村民对杨成的称呼。“我很喜欢这个称呼。”杨成回忆起去年收购藜麦现场,一位年过七旬的老大娘,看到手里的12000多元钱时激动地说,种了一辈子土豆,也没有见过这么多的收入。

种藜麦,是中国石化联合甘肃省农科院,根据当地环境、村民劳动习惯与劳动时间,为村里“量身定制”的脱贫产业。

然而,真要让村民“动真格”,可没法靠复杂的科学论证。“我们组织了专家技术指导、现场培训,可是老百姓没有按照要求种植和进行田间管理,开始都不出苗。还有人觉得藜麦就是喂牲口的杂草,不配合。”怎么才能让村民愿意种这长得像灰条菜一样的“洋玩意儿”?

杨成这个城里长大的年轻人,原本对庄稼也是一问三不知。不懂就学,他开始大量了解相关知识,打电话详细询问农科院的专家,并邀请专家再次到东乡,直接在田里指导,现场解答老乡们的问题,再让先学会的、技术比较好的农户言传实操,带动其他人。

慢慢地,大家都知道藜麦不仅好种,还能卖上好价钱。

如今,外村人来布楞沟都要去巾帼孵化园藜麦展区看看,特别是在外地的东乡人,看到自己家乡种出来的好粮食,都要买一些回去尝尝。

去年下半年,藜麦收购工作如火如荼,除了协调联系内部企业,杨成还在直播平台当上了“带货主播”。他的幽默谈吐与亲切性格赢得了网友的好评,也让更多人了解东乡,了解村民勤恳劳作生产出来的好东西。

虽然奔波忙碌,但杨成心里特别高兴:“2020年藜麦普遍丰收,产量高于2019年,集团公司统一收购,能确保每亩收益达到3000元以上,也就是说,种植5亩以上的农户,纯收入能超过15000元。”

“对于扶贫工作来说,没有持之以恒的耐力,没有‘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决心,说实话很难办到。”他说,“但最基本的,还是要有一颗‘为农民服务’的爱心。”

藜麦书记,是一个亲切的称呼,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其中包含着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杨成希望,绝不辜负这个称呼。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peat标签中缺少Article标签
中国石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