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  上一版  下一版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第3版:中国石化报03版
用户名 密码
文章检索
  日期检索










































生产现场“点菜”
技术人员“配餐”

2021年01月28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吴 越
16.8K

吴  越

2020年10月中旬,顺北油气田大型酸压油气井需要一款4寸半的油管悬挂器,而市场上仅有3寸半和2.7寸的悬挂器,一时无法买到。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此难题被完井测试管理中心技术人员破解,他们自己研制出了所需的工具。

生产现场上的难题,就是科研的方向。他们把实验室设在油井边、设在施工现场,研制出许多生产急需要、市场买不到的工具,取得丰硕的科技创效成果。截至目前,他们已经累计获得创新成果82项,其中专利56项。这些科技成果转化后,已经累计创效6.3亿元。

由此可见,以生产现场的具体问题为导向,以满足生产需求为己任,是创新破局开路的利器,是驱动发展的引擎。创新的源头不是在实验室,而是来自生产现场。创新思维不仅靠技术理论的支撑,而且源于生产现场实践的积累。完井中心这种生产现场“点菜”、技术人员“配餐”的方式,是一个很好的创新模式。

每一个生产需求、每一项生产工艺的优化措施、每一项生产创效任务、每一个生产挖潜指标,都是创新的突破口、动力源。在安全环保的前提下,只要大胆突破,摈除求稳怕乱的思维惯性,解除因循守旧的经验束缚,跳出故步自封的思想藩篱,就能够在创新工作中取得新成果,获得真金白银的效益。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peat标签中缺少Article标签
中国石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