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  上一版  下一版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第5版:中国石化报05版
用户名 密码
文章检索
  日期检索










































“十三五”

2021年01月12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16.8K

    我国炼化行业在规模实力、结构调整、油品质量升级和市场化转型方面取得积极成效,显现较强的抗风险能力。

    炼厂规模大型化

    回顾“十三五”,我国炼油、乙烯产能规模不断扩大,稳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炼化行业的发展逐步满足人民生活和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全球影响力持续提升。

    过去5年,全球炼油行业整体处于较高水平,需求实现较快增长,产能扩张从重速度转向重质量。2015年~2019年,全球新增石油需求635万桶/日,同期产能增速仅297万桶/日,供需缺口拉动了炼油工业利润。

    “十三五”期间,我国大型炼油产能投产潮兴起,并随着炼油工业高质量发展脚步的加快,呈现出新特点——新增产能主要以千万吨级炼厂为主。以1000万吨/年的中国海油惠州项目二期、1300万吨/年的中国石油云南石化、2000万吨/年的恒力石化、2000万吨/年的浙江石化和1000万吨/年的中国石化中科炼化为代表的一批千万吨级炼化一体化项目陆续投产。

    5年间,国内千万吨级炼厂从25座增至28座,将我国炼厂平均规模从511万吨/年拉升至600万吨/年,其中,中国石化千万吨级炼厂占半数。中科炼化一体化项目、洛阳石化炼油结构调整项目先后投产,使中国石化千万吨级炼厂由“十二五”末的12家增至14家。

    竞争主体多元化

    在这一波投产热潮中,恒力石化、浙江石化以超大规模项目进军市场,标志着民营企业以新兴大炼化的方式登上了行业舞台。

    截至“十三五”末,民营企业炼油产能占全国总产能31%、乙烯产能占6%、对二甲苯产能占22%。竞争主体呈现多元化格局是我国石油化工行业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结果。2015年,我国放开进口原油“双权”(原油进口权、进口原油使用权),降低市场准入门槛,炼油生产及流通领域主体多元化竞争格局开始形成。同年,“双权”放开的红利迅速释放,山东地炼开工率从40%提升到70%以上。

    面对大型炼化项目的强大竞争力,地炼以整合求生存。2020年10月24日,山东举行了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496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建设,总投资5447亿元,最引人瞩目的莫过于裕龙岛炼化一体化项目开工,山东地炼进入“拆整”阶段。根据山东省规划布局,500万吨/年及以下未实现炼化一体化的地炼企业,2025年底前将分批完成产能整合转移。

    将眼光放至终端,改革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十三五”期间,我国逐步放开外资投资加油站的股比限制、放松成品油出口配额限制、取消成品油批发仓储资格审批。未来5年,市场或将新增1万座民营与外资加油站,成品油零售市场也加速向多元化竞争格局发展。

    工艺产品清洁化

    “十三五”期间,我国汽柴油质量完成了国4到国6的飞跃。汽柴油中硫含量从50ppm降至10ppm、烯烃含量从28%降至18%、芳烃含量由40%降至35%、多环芳烃含量从11%降至7%,个别指标甚至严于欧6标准。

    “如果将时间轴拉长来看,我国汽油从2000年的国1标准起步、柴油从2002年的国1标准起步,仅用20年的时间就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中国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柯晓明说。

    产品质量的提升体现了上游工艺水平的提升。经济技术研究院发布的《2021中国能源化工产业发展报告》指出,“十三五”期间,我国已开发催化裂化系列技术、加氢裂化系列技术、劣质重油加工技术、炼厂轻烃综合利用技术、重油催化裂解制取低碳烯烃技术、芳烃生产技术等一系列核心工艺技术。

    炼化技术不断向节能减排方向发展。我国主营炼厂炼油综合能耗从2015年的65千克标准油/吨降至目前的60千克标准油/吨,乙烯综合能耗从2015年的568千克标准油/吨降至目前的550千克标准油/吨。

    “减油增化”趋势化

    “十三五”期间,我国炼化行业发展逐渐显现分化趋势,尤其是2020年疫情暴发导致成品油消费急剧萎缩,行业“减油增化”的呼声持续高涨。

    经济驱动力转变、汽车行业调整导致成品油消费由中高速增长进入低速增长。“十三五”期间,国内成品油需求逐渐放缓,柴汽比持续下降,炼油产能过剩的趋势已经显现,根据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数据,我国炼油产能开工率仅73%,低于83%的世界平均水平。

    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使成品油需求遭遇重创,其中航空业遭遇了1978年以来客运量最大降幅,航煤受疫情影响最大。专家预计,我国航煤需求至少到2022年才能完全恢复,成品油消费达峰将在“十四五”末提前到来。

    与之相对应的是蓬勃发展的乙烯产业链。我国乙烯市场存在巨大缺口,产能产量迎来上升期。“十三五”期间,国内乙烯当量消费突破5700万吨,年均增速逼近9%,新增规模相当于西欧地区整体消费量。这一时期,国内城镇化红利持续释放。在消费的刺激下,我国乙烯产能从2015年的2119万吨/年,增长为2020年的3518万吨/年,年均增速达9%,自给率达80%。

    专家提醒,“减油增化”一定要适度,不能把炼油过剩的困境转嫁到化工领域。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peat标签中缺少Article标签
中国石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