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 日期检索
“十四五”2021年01月12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我国炼化行业将向大型化、一体化、园区化方向发展,进入新增产能全面释放、竞争白热化时期,也是行业整合转型升级期,成品油市场化进程将基本完成,化工产品高端化、绿色化发展成为新趋势。 扩能潮倒逼下,行业或将深度重构 柯晓明认为,新一轮炼化扩能潮将推动市场竞争白热化,炼油产能过剩情况将进一步加剧,部分化工产品进入过剩阶段。预计随着新建炼油产能的释放,2025年我国成品油将大量过剩,需出口7000万吨左右。 同时,国内炼化企业的生产经营格局将发生变化,内陆地区高成本企业的压力将进一步增大,成品油过剩主要集中在广东、浙江等沿海省份。 7000万吨成品油出口到哪里去?未来并不明朗。原本我国成品油主要出口到东南亚国家,但未来美国成品油也将进一步过剩,或将出口至欧洲,中东地区在欧洲的市场份额被美国产品挤占后,将转向亚太地区。我国原先的出口空间将被压缩。 与此同时,一些颠覆性技术和新兴商业模式或将改变国内能源消费结构,引发生产和消费领域深度变革,炼化行业可能面临前所未有的优胜劣汰和深度重构。 《2021中国能源化工产业发展报告》指出,“十四五”期间,炼化行业将以一体化、大型化、园区化为依托,增强核心竞争力。预计2025年,千万吨级炼厂将增至33家,平均规模增至702万吨/年,接近全球平均水平。炼化一体化将成为新建炼厂标配。以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炼化企业集群和东北、西北、沿江三大炼化产业带为特征的“三圈三带”产业格局基本形成。园区化的发展将使产业集中度大幅提升,园区内产业上下游关联度高,通过原料就地转化、排污集中处理等,企业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将大大增强。 细分消费需求下,产品高端化提速 当前,我国化工贸易逆差每年高达2600亿~2800亿元,低端过剩、高端不足的问题严重制约行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期间或有70%的化工产品面临过剩危机。 未来,我国工业发展将由重工业向新基建和高新技术业倾斜。产业环境的新变化将为炼化行业,特别是乙烯产业链的下游消费创造更大空间。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等重要战略部署,将加速填补乙烯产业链高端产品空白,降低高端聚烯烃的对外依存度,同时加速下游产业升级,进一步拓展消费空间。 “预计未来5年,高端化工新材料需求年均增长7.5%,每年新增高端化工材料1350万吨,相当于拉动乙烯当量消费1个百分点。”柯晓明建议,炼化行业应选择汽车、建筑等领域作为突破口,大力发展高强碳纤维、高VA含量的EVA(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茂金属聚丙烯等高端产品。 专家指出,化工产品的内生需求将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步伐加快、城镇化率提高、人均GDP提升等得到快速增长。新技术、新消费模式也将刺激需求——5G等新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加速,将不断催生细分消费需求,例如,塑料托盘的大规模应用,拥有塑料外壳的机器人的普及等。智能小家电及其他智能设备需求的增长,也会不断给化工产品带来机会。服务型消费大幅增长,则将加速包装材料的消费。 碳中和目标下,新材料和塑料循环经济大有可为 在2020年12月18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被列为2021年重点任务之一,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明确释放出我国践行绿色低碳发展、加快能源消费方式转变的信号。 对炼化行业而言,绿色低碳发展既是挑战又是机遇。聚烯烃是最主要的合成材料之一,我国的聚烯烃产业发展很快,是世界最大的生产和消费国,但是在绿色技术上仍然有较大提升空间。 随着绿色低碳理念的深入,新能源汽车等“竞品”力量将不断增强。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虽然挤兑了成品油消费空间,但催生了高刚性高抗冲聚丙烯、聚烯烃热塑性弹性体等助力汽车轻量化发展的新材料和电池材料的消费需求。 近年来,全球“限塑令”不断升级,塑料循环经济大有可为。专家预计,“十四五”期间,相关政策对全球塑料消费的影响在3%~4%,虽然规模有限,但随着政策的深入执行,对塑料产品结构将带来深远影响。例如,为了提高回收率,使用改性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瓶盖替代HDPE(高密度聚乙烯)瓶盖,方便瓶盖与瓶身共同回收利用等。 塑料的回收主要包括技术循环和生物循环两种方式,前者相对成熟。技术循环包括物理回用和化学回用两个发展方向。目前已被广泛应用的是物理回用,但就趋势来看,该方法回收量不到高分子材料消费量的9%,需要开发新技术。在限塑大背景下,可降解塑料研发、废塑料资源化回收利用等项目将迎来风口。 本版文字由 本报记者 符 慧 提供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