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 日期检索
西北油田采油一厂应用信息系统24小时监控油井运行,制定8项健康指标,成立项目组开展技术攻关
全周期管理让长寿井越来越多2021年01月05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孔守曾
孔守曾 2020年12月27日,西北油田采油一厂技术人员应用小型撬装气举工艺,为TK915-6XCX井注入增压天然气,排出井底积液,让低效井变成高产井。 采油一厂有近600口机采井,占全厂油井数量80%以上。由于油藏类型复杂,这些机采井的采出油呈现高黏、高含蜡等特点,给油井管理带来许多困难。为此,技术人员通过开展技术创新等措施,有效确保油气生产平稳。截至2020年12月30日,该厂油井平均检泵周期达808天,连续生产两年的长寿井数量达140口。 信息系统实时监控油井,措施到位及时消除异常 “TK263井黏度和温度数据不稳定,经过研究,发现是油管内稠油过多引起的。”2020年12月15日,采油一厂技术员安国良在措施论证会上作出判断。经过讨论,他们决定采取先注稀油、后用盐水正循环洗井的措施,用稀油溶解环型空间里的稠油。采取措施后,油井恢复正常,日增油近10吨。 油气生产是个动态过程,需要时刻关注各项生产数据。为及时发现和处理油井异常情况,该厂每名技术人员电脑里都安装了油井监控系统,24小时跟踪分析生产状态,一旦发现异常立即处理。TK261CH井是一口重点井,他们通过远程监控,及时发现了该井异常,现场确认后采取正循环洗井措施,成功解决问题。 针对常见的生产异常,技术员何寅专门编写了异常井处理手册,并制作成口袋书,分发给现场巡检人员,便于巡检人员对异常情况快速作出诊断。2020年,工艺技术人员累计优化、现场诊断200余井次,异常井同比减少30%。 制定8项健康指标,让短命井变成长寿井 “AT1-15H井的免修期达3000天,已连续生产8年了。”2020年12月25日,看着刚录入的长寿井数据,采油一厂负责油井管理的技术员邓淇文脸上露出笑容。 该井供液不足、地层能量较差,制定生产方案时,技术人员充分考虑油井产液性质、泵型、地面配套设施等因素,尽量避免生产中停机,同时加强井口地面保养,采取综合治理措施,使免修期由160天延长至3000天。 为延长油井免修期,让短命井变成长寿井,该厂制定机采井免修期、泵效等8项健康指标,严把源头设计关、过程管理关,持续优化油井设计和工作参数,截至2020年12月30日,连续生产5年的油井达28口。 “油井长寿不仅可以多产原油,而且节省了修井费用。近两年,累计节省作业成本5000余万元。” 该厂开发研究所副所长谭辉介绍。 同时,技术人员还在对比分析每口井井温的基础上,总结出一套根据井温变化判断油井是否正常的方法——井温图版法,目前已在TK910H等多口井上应用,仅2020年最后两月,就减少产量损失920吨。 成立项目组开展攻关,成功消除疑难杂症 2020年7月至12月,有杆泵升级改造集成工艺累计在现场应用86井次,创效超1500万元。该工艺由技术员安国良等人开发,获得了西北油田创新工作室项目一等奖。 如何应用新工艺、新技术解决现场生产难题,成为技术人员工作的重点。为延长油井生产寿命,该厂组织工艺技术人员成立项目组,开展技术攻关,通过组织措施论证会、开展现场试验评价等,累计解决50多项低效井疑难杂症。 抽油泵的阀球、阀座材质直接影响油井生产寿命。为验证阀球抗酸性,他们开展抗酸性试验,最终选择使用碳化钛材质阀球,使油井泵效提高3%。 稠油治理是一项难题。他们拓展专业领域,研究稠油生成原理,从源头降黏、井筒举升、地面集输等3方面入手,成功提高生产效率,预计年可减少产量损失2000吨。 “目前,我们形成了裸眼处理、套损治理、落物打捞等11项复杂修井技术和9项低成本工艺,近两年累计实施400井次,创效3000余万元。”该厂总工程师常公喜说。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