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  上一版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第8版:中国石化报08版
用户名 密码
文章检索
  日期检索










































联心联智联动
创新创效创争

——西北油田采油二厂 联合创新工作室发展纪实
2021年01月04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张兰君
16.8K

吴登亮(右一)正在TH12195井场对螺杆泵运行进行指导。
“联合创新工作室”负责人吴登亮(左二)正在给新加入的技师讲解工作室创新文化。
“联合创新工作室的成立,为职工群众提供了一个团结协作、互帮互助、攻坚克难、共同进步的平台,能充分发挥员工的聪明才智,使他们创新有组织、团队有领头、创效有目标。”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劳动模范、集团公司采油工种技能大师、西北油田首席技师 毛谦明
“创新工作室发展至今,为厂里解决难题上万个,获得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67个、各类技术革新与改造成果73项、改善经营管理有效建议1000多个,为厂里创造了近两亿元的效益,为油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联合创新工作室负责人、主任技师 吴登亮
“我2020年才加入创新团队,目前已参加活动4次,和有经验的师傅一起学习交流,我感到收获很大,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不仅要自己创新,而且要带动像我一样的年轻人热爱创新。” ——中石化采油测试工大赛铜牌获得者 王永亮
创新工作室成员正在TH10102井上测试双封放喷管。

    □张兰君 文/图

    “去年底完成的抽油机井超压停机保护装置现场应用情况良好。新的一年,大家在创新方面还有哪些新打算?”近日,在西北油田采油二厂联合创新工作交流会上,联合创新工作室负责人吴登亮抛出一个话题。

    该工作室于2020年10月1日挂牌,11月17日投用。虽然时间不长,但工作室的负责人吴登亮却对它情有独钟。

    从2009年的吴登亮创新工作室,发展到今天的由69名专业技师和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联合创新工作室,这个西北油田的首家联合创新工作室收获了一项又一项成果。“不断提升质量和效益是我们始终不变的追求。”吴登亮说。

    最初的创新源于一个小发明

    “建厂最初那几年,员工们遇到生产难题,也会想办法解决,但是创新意识不强,也不懂得提炼总结。”该厂副厂长靳永红回忆,最初的创新源于一个小发明。

    2008年,维修工在维修仪表流量计时,发现阀芯腐蚀粘连无法正常取出。更换一个流量计需要2.5万元。

    时任采油管理一区技师的吴登亮得知后,经过一番仔细检查,萌生了做一个取阀芯工具,省下这笔钱的想法。

    说干就干。他和同事们反复画图、调整、讨论、试验,一个用废旧金属材料割焊而成的,像缩小版“龙门钳”的小工具诞生了。

    它携带方便、操作简单,既能快速高效取出阀芯,又能确保计量准确,节约成本。

    这个小发明得到厂里的认可和奖励,并由此激发了吴登亮和同事们的创新热情。

    打造油区创新金钥匙

    西北油田采油二厂地处大漠戈壁,开发的是海相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这种油藏具有“两超五高”(超深、超稠、高温、高压、高黏、高矿化度、高含硫化氢)的特点,开采被认为是世界级难题。

    为破解稠油开采所带来的系列难题,该厂迫切需要一个力量雄厚的技术团队。

    2009年,该厂成立了吴登亮创新工作室,它就像一支火把为沙漠中寻路的人照亮了前进的方向。

    随后,各管理区及科室也相继成立了集输、地下、工程、电泵井等专业板块创新工作室,大家的创新热情一时高涨。

    然而,在技术革新和创新改造过程中,人才和资金有限等困难接踵而来。

    当时,该厂针对频繁躺井的电泵井成立了潜油电泵创新工作室,由该厂油研所技术员杜林辉带领4名年轻人开展攻关。

    这些年轻人刚工作一年,对电泵了解还不够深入。为了让团队尽快成长起来,杜林辉带着他们坐火车到3500多公里外的天津电泵厂家进行了一个月的强化训练。

    他们白天在车间跟师傅学习组装、拆检、试验,晚上相互提问、讨论总结电泵工作的原理和管理方法。

    经过这次强化培训,杜林辉带领团队编写了《塔河油田稠油潜油电泵电缆技术规格书》,彻底解决了电泵躺井电缆故障率高的问题。

    同年,采油二厂电泵躺井率从10.41%降至4.72%,累计减少产量损失5万吨以上,节约稀油2.5万吨以上,降低采油成本1亿元以上。

    “那会儿,我们经常连夜作战,眼睛视力急剧下降。”杜林辉用手扶了一下鼻梁上的眼镜,不好意思地笑了。

    “那时创新骨干虽然少,但大家都比着干,心想既然成立了工作室,就一定要干出名堂,想办法打造油区创新的‘金钥匙’。”回忆当年,吴登亮的目光仍透着“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气。

    就这样,在创新的路上,他们结合工作实际边学习边攻关,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歇。

    一个个创新成果不断落地

    2013年,吴登亮创新工作室升级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吴登亮劳模创新工作室。

    为快速提升创新团队的整体实力,采油二厂先后派出技师外出学习,又聘请高级资深教练培训员工。

    “你们大胆干,有困难我们想办法解决!”该厂负责人在工作会上说。有了坚强的后盾,员工创新的积极性更高了。

    2015年4月初,为了提高油井生产时效,吴登亮和工作室的技师们将延长盘根使用寿命作为工作室的重点工作。

    他们经常挑灯夜战、争论不断,经过反复琢磨、多次试验,终于理出了创新思路。

    一年后,他们的联合创新成果——光杆密封盒盘根导向装置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证书,被推广到西北油田100多口井上使用,有效减少了井口污染,提高了生产时效,年节约成本120多万元。

    一个个创新成果的不断落地,鼓舞了更多技术员加入创新团队,也让该厂领导对创新创效更加重视。

    2020年初,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采油二厂扩建了培训基地,筹资新建了面积近300平方米的“联合创新工作室”。

    “我们要充分发挥联合创新工作室的作用,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促进技师之间的交流合作,更好地发挥他们在企业中的联动作用,为油田发展贡献新的智慧和力量。”该厂工会主席蔡献峰在交流会上充满期待地说。

    为充分发挥技师的技能优势,联合创新工作室以季度为周期,组织采油、集输等高级技师到现场,对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会诊,对“疑难杂症”开具“处方”。

    截至目前,联合创新工作室累计收集单井、站库等生产环节问题12个,形成3项整改方案,有两项经相关部门论证后进入了现场整改试验阶段。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peat标签中缺少Article标签
中国石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