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  上一版  下一版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第7版:中国石化报07版
用户名 密码
文章检索
  日期检索










































CCUS技术:工程领域的突破性实践

南京工程以CCUS技术破局碳中和,打造绿色低碳产业新标杆
2025年03月17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程志莹
16.8K

CCUS技术体系
CCUS与主要低碳技术边际减排成本对比

    随着全球能源结构转型升级,石油石化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如何在保持能源供应安全稳定的同时,实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成为行业共同面对的课题。而这一切,离不开技术的持续创新与突破。

    技术的每一次飞跃,都是对未来的深刻洞察与积极回应。本版特推出《技术引领市场》栏目,深入挖掘并报道那些引领行业变革的先进技术,展现科技创新如何为石油石化行业注入新的活力,期望通过这一窗口,让读者更加了解石油石化行业的科技前沿,激发行业创新思维,共同推动行业向更加清洁、高效、智能的方向发展。

    在2025年全国“两会”上,CCUS技术作为碳中和战略的核心支撑,成为热议焦点。本版以南京工程公司为样本,深度解析中国石化工程领域在CCUS技术上的突破性实践,敬请关注。

    □程志莹

    “双碳”目标的提出将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推至聚光灯下。2023年发布的《中国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年度报告》显示,我国已投运、在建及规划的CCUS项目超过100个,年减排量突破1000万吨,但核心技术国产化率不足60%的现状,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

    在CCUS技术产业化进程中,工程公司扮演着关键角色。作为中国石化旗下的重要力量,南京工程公司在这一领域深耕多年,以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不断突破关键技术瓶颈,为行业绿色转型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找准定位,擘画长远发展蓝图

    近年来,随着全球对碳排放问题的关注日益升温,CCUS技术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意义。中国石化明确提出要加快布局CCUS产业链,打造绿色低碳产业体系。在此背景下,南京工程公司主动担当、提前谋划,为自身发展明确了清晰的定位和方向。

    “我们不仅要巩固传统市场优势,还要在‘双碳’目标引领下,积极开拓新能源、资源循环利用等新兴领域。”南京工程公司总经理吴吉波说,“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也是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10多年前,CCUS还被认为是“成本高、商业化难”的冷门领域,但南京工程公司看到了国家能源转型的必然趋势。2010年,该公司便涉足CCUS技术研究,并于2013年成立了CCUS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该中心下设5个技术团队,涵盖二氧化碳捕集、矿化利用、化学转化等多个方向,会聚了100余名设计骨干和技术专家。多年来,团队参与了20余项国家及集团公司的CCUS技术研发项目,申请专利20余件,完成了多套装置的工程设计,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南京工程公司参股了我国首个碳全产业链科技公司——中石化碳产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迈出了碳减排技术研究和市场开发的重要一步。2024年,该公司被认定为“江苏省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碳原子经济性绿色化工工程研究中心”,进一步彰显了在行业的领先地位。

    深耕研发,打造核心竞争优势

    技术创新是企业的生命线,也是南京工程公司在CCUS领域脱颖而出的关键所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该公司始终坚持自主研发与协同攻关相结合,聚焦产业链关键环节,努力攻克技术难题,推动成果转化。

    “CCUS技术的研发不仅需要理论突破,更需要工程化应用的验证。”集团公司高级专家谢东升介绍,“经过多年积累,南京工程公司已经在二氧化碳捕集及液化或矿化利用、二氧化碳干重整/双重整、二氧化碳化学转化利用(制甲醇)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技术研发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以二氧化碳矿化脱硫渣技术为例,这套世界首个万吨级工业试验装置的研发过程充满了挑战。“当时最大的难点是如何在提高反应效率和设备生产强度的同时降低能耗。”回忆起攻关的艰难,南京工程公司首席专家孙国超感慨,“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联合南化研究院和四川大学,经过无数次试验和优化,最终成功开发出具有首创性的关键技术。”该装置连续运行72小时的结果表明,二氧化碳矿化脱硫渣关键技术不仅能有效处理工业废渣,而且能实现二氧化碳的高效固定,为后续大规模推广奠定了坚实基础。

    人才是技术创新的核心动力。近年来,南京工程公司大力实施“四个工程”精准培养计划,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通过把“最聪明的脑袋”聚在一起,推动创新思想的交流与碰撞,加快了技术研发的步伐。

    “作为一名技术人员,我深刻感受到公司对创新的重视和支持。”年轻的工艺研发工程师傅颖政博士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在这里,我们有机会参与最前沿的技术研发,让我感到激动又自豪。”

    紧跟市场,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

    技术突破只是第一步,如何将成果转化为市场竞争力同样至关重要。南京工程公司始终践行“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紧密关注市场需求,构筑了一体化、贯通式的研究模式,确保技术能够精准对接客户实际需求。

    2023年6月,南京工程公司参与设计的亚洲最大火电CCUS项目——国家能源集团泰州电厂50万吨/年二氧化碳捕集项目顺利投产。该项目不仅有效解决了传统碳捕集技术高耗能、高投资的问题,而且显著提升了经济性,为电厂低碳化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

    “这个项目的成功实施,让我们看到了市场的巨大潜力。”南京工程公司市场部副经理陈小波说,“目前,我们正在为泰州电厂规划全烟气二氧化碳捕集项目,进一步助力客户实现节能降碳目标。”

    此外,该公司联合开发的“10万吨/年二氧化碳化学链矿化利用技术工业示范项目工艺包”也取得了重要进展。该项目被国家发展改革委列为“第一批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国内最大的二氧化碳矿化综合利用项目,二氧化碳吸收率大于90%,可实现永久固碳。

    创新永无止境,探索从未停歇。在“双碳”目标的指引下,CCUS技术仍有许多未知领域等待开拓。“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创新驱动,联合科研院校开展全链条技术攻坚,重点突破生物质能转化利用、二氧化碳矿化固废制混凝土等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企业竞争优势。”南京工程公司副总工程师、工艺室经理李蒙说,“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在‘双碳’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从技术研发到市场应用、从人才培养到产业布局,南京工程公司正以实际行动诠释科技创新的力量,在这条充满挑战与机遇的道路上,用智慧和汗水书写全新的绿色篇章。

    图表来自《中国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年度报告(2023)》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peat标签中缺少Article标签
中国石化报